一、财务状况:4
(一)、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4
(二)、利润实现、分配及企业亏损情况4
(三)、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 5
(四)、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 :6
(五)、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7
(六)、针对本年度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新年度拟采取的改进管理和提高经营业绩的具体措施,以及业务发展计划。 7
二、公司财务状况控制7
(一)、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控制的条件7
(二)、 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控制的意义8
(三)、公司实施财务集中控制的方式:8
三、公司财务状况管理11
(一)、明确企业集团各层面财务决策的权力和责任11
(二)、实行财务总监制度11
(三)、统一企业集团财务会计制度11
(四)、建立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12
(五)、规范企业集团的财务报告制度13
(六)、完善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13
四、公司财务状况分析14
(一) 、企业财务状况综合分析的内容14
(二)、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分析14
五、案例分析16
内 容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公司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有效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更好的促进其经济发展,为企业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关键词:公司 状况分析 财务管理 财务分析
公司财务状况控制、管理、分析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研究公司财务状况的控制、管理及分析。
一、财务状况:
(一)、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1、企业主营业务范围和附属其他业务,企业从业人员、职工数量和专业素质的情况。(合并报表单位应说明纳入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合并范围内企业从事业务的行业分布情况)
2、本年度生产经营情况 (1)主要产品的产量、业务营业量、销售量(出口额、进口额)及同比增减量 (2)经营环境变化对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的影响 (3)营业范围的调整情况 (4)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及投入情况
3、对企业业务有影响的知识产权的有关情况
4、开发、在建项目的预期进度及工程竣工决算情况
5、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以及需要披露的其他业务情况与事项等
(二)、利润实现、分配及企业亏损情况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情况 :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减额、主营业务收入增减影响因素,包括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结构变动和新产品销售,以及影响销售量的滞销产品种类、库存数量等
2、成本费用变动的主要因素 原材料费用、能源费用、工资性支出、借款利率调整对利润增减的影响
3、其他业务收入、支出的增减变化 若其他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的,则应按类别披露有关数据
4、同比影响其他收益的主要事项 :投资收益,特别是长期投资损失的金额及原因 :补贴收入各款项来源、金额,以及扣除补贴收入的利润情况 ;影响营业外收支的主要事项、金额
5、利润分配情况
6、利润表中的项目,如两个期间的数据变动幅度达30%(含30%)以上,且占报告期利润总额10%(含10%)以上的,应明确说明原因
7、税赋调整对净利润的影响,包括有关税种和税率调整、享受各税优惠政策退税返还等数额。(集团填报)
8、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数额 (执行财税[2004]153号文件的影响)
9、亏损企业户数、亏损面、亏损总额及其同比增减额,按以下主要原因:企业改组改制、产品滞销、成本费用加大、管理不善等造成的亏损企业户数及亏损额进行分析(集团填报)
(三)、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
各项资产所占比重 :各项资产所占比重 ;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投资等变化是否正常,增减原因 ;长期投资占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及同比增减情况、原因,购买和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情况
不良资产情况:待处理财产损溢主要内容及其处理情况 ;潜亏挂账(含政策性原因挂账和其他历史潜亏挂账)内容及原因 ;按账龄分析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未收回原因及坏账处理办法 ;长期积压商品物资、不良长期投资等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不良资产比率。
负债情况 :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重 ;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同比增减金额及原因 ;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和财务风险状况 ;三年以上的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金额、主要债权人及未付原因 ;逾期借款本金和未还利息情况
企业债务重组事项及对本期损益的影响。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如两个期间的数据变动幅度达30%(含30%)以上,且占报表日资产总额5%(含5%)以上的,应明确说明原因
(四)、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 :
1、会计处理追溯调整影响年初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的变动情况,并应具体说明增减差额及原因 ;
2、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本年初与上年末因其他原因变动情况,并应具体说明增减差额及原因 ;
3、国有权益客观增减情况及具体原因 ;
4、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主要经营因素,以及资本公积金转增实收资本的情况
(五)、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六)、针对本年度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新年度拟采取的改进管理和提高经营业绩的具体措施,以及业务发展计划。
二、公司财务状况控制
(一)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控制的条件:企业集团本身并不具备法人资格,它是多个法人组成的联合体。单纯从民法角度来说,企业集团子公司及其他各阶层成员企业与母公司一样,都拥有同样平等的法人地位和权力,都拥有独立的社会化人格。而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控制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控股权(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母公司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通过资本杠杆确保了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顺理成章地将子公司及其他各阶层成员企业的权力地位纳入企业集团统一的目标、战略与政策的规范或“秩序”约束之下,在一个特定的法人联合体的系统框架下进行了权力与地位的整合重组,为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控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控制的意义:在现实管理中,企业集团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系列问题。首先,集团成员单位各自为政,追求各自的财务目标,导致决策的次优化;其次,资源在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调动困难,资源不能优化配置;最后,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上的重复浪费,影响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组建企业集团的宗旨也就是?实现资源集聚整合优势和管理协同优势。倘若不能贯彻这一宗旨,只是多个企业简单地捆绑在一起的话,企业集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控制正是贯彻这一宗旨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有利于实现企业集团的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企业集团“1+1+1>3”的整合协同效益。
(三)公司实施财务集中控制的方式:
完善企业集团组织机构进行财务集中控制。企业集团要进行财务集中控制,首先必须要有组织机构上的保证,对此,一种可行的办法是在集团总部董事会下面分设各类委员会如战略发展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采取兼职制度,吸收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担任委员,由母公司法定代表人担任主任委员。董事会将一部分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权下放到各类委员会,由做出决策。这样,在保证集团总部权威的同时,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之间就保持了有效的信息沟通,通过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意见反馈可使集团总部的决策更加和合理科学。而且,由于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负责人本身参与了决策过程,了解决策的意义,有效保证了集团总部的决策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中的贯彻和落实,以实现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目标。
2、财务总监委派制。财务总监委派制是世界各大跨国公司进行财务集权管理的基本方式之一。因具有事前控制性、审计经常性、反馈及时性、高度专业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可帮助企业集团进行有效的财务集中控制。具体施行时可按企业与各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之间的隶属关系、管理权限、逐级委派各级财务总监。其具体做法一般是:由委派单位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财务总监的人选,委派、参评、奖惩等管理职责,所委派财务总监的人事、工资待遇由原委派单位负责。由委派单位明确所委派财务总监的职责和权限。一般而言,委派财务总监的职责应包括:负责组织、领导派驻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参与派驻单位重要经济业务活动的分析和决策;负责组织编制和执行派驻单位各类预算和信贷计划等。为了切实发挥委派财务总监的作用,委派财务总监还必须要具有制止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负责人违规行为及制止无效时向总部汇报的权力。此外,企业集团还要建立与财务总监委派制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如对委派财务总监的资格确认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报告制度、述职制度、培训制度以及轮换制度等,以保证财务总监委派制的顺利实施。
3、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也是西方流行的集权管理方式之一,集团总部通过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分项预算和总预算明晰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细化落实集团部的财务目标,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细心组织、预算的编制要以企业的方针、目标、利润为前提,以“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为原则,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进行编制,并且预算的编制须有重点,不同的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重点。
预算的编制是一种预期,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预算与实际情况之间会有一定差异。为了保证预算制度的有效实施,集团总部与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之间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实现。预算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阶段,对实际发生值与预算控制计划之间差异的管理权限,一定要由集团总部掌握。实务中企业的做法一般是:预算控制计划值与实际值之间差异在一定范围内的由集团总部总经理处置,对超出预算既定范围的突发事件或非常事件,由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报原预算审批机构处置。在审批之前,按原预算执行,预算执行完毕后,一般还要进行预算分析,以检查预算执行情况。
全面预算管理采用事先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方法,实现了总部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管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实际中,企业集团常采用这种方式来实现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财务集中控制。
三、公司财务状况管理
(一)明确企业集团各层面财务决策的权力和责任。实行企业集团财务的集中控制,首先要把握好“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母子公司财务的集中控制并不排斥子公司的独立核算,而是在统一的有机体内充分体现子公司的法人地位。子公司在母公司审定的决策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自己的生产、销售、投资、分配等享有法定的经营权。“集中控制”并非意味着一定要实行“集权”,而是要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在可控的情况下尽量实行“分权”。企业集团财务决策管理过程通常涉及四个不同层面上的决策主体或财务机构?母公司董事会——集团财务总部——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子公司财务部。应明确规定各层面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他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化和程序化。
(二)实行财务总监制度。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是企业集团总部母公司 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通常母公司向子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我们称之为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享有对子公司财务计划制订的参与权,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重大财务事项,财务总监与总经理或董事长共享签字权,并承担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等责任。
(三)统一企业集团财务会计制度。为了分析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其经营成果,从而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运行,母公司还应根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下属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都集中管理?母公司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信息,随时掌握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四)建立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包括现金管理系统、筹资管理系统、投资管理系统等内容。
1、现金管理系统:对大中型企业集团而言,设立内部银行是集团母子公司实施现金控制的有效手段。每个受控的子公司都在内部银行开设账户,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交易,通过内部银行办理结算,以监督资金流向。母子公司间的资金余缺统一由内部银行进行有偿调剂和调度,把闲置现金余额降到最低限度。
2、筹资管理系统:在集权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和各子公司的对外筹资,由内部银行统一对外筹措,各子公司无权对外筹资;在分权管理模式下,子公司可在授权范围内对外筹资,但必须把筹集的资金统一存入内部银行。筹资控制系统的重点是借款控制,包括借款审批程序控制、借款总量控制和负债比率控制。
3、投资控制系统: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投资控制系统与借款控制系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它包含的内容除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控制和投资总量控制外,还包括投资方向控制和投资风险控制。
(五)规范企业集团的财务报告制度:企业集团的管理活动,实质上是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与传递的过程。对企业集团而言,财务报告无疑是最为核心的信息报告载体和来源途径。企业集团要实现财务的集中控制,就要制定一整套明晰的可操作性的信息报告规范,包括财务信息质量标准、财务信息报告标准、财务信息报告内容结构、财务信息报告组织程序等内容。
(六)完善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在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建立由集团母公司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审计委员会来全面负责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子公司经营规范化和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性。具体方法包括:(1)加强企业集团整体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2)以强化集团资产控制为主线,建立审计网络;(3)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4)对子公司的一些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对外合作项目、联营合同等开展单项审计;(5)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审查和评价子公司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四、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一)企业财务状况综合分析的内容
1、企业资产与权益综合分析。企业资产与权益综合分析,就是要以资产负债表的资料为依据,运用对比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以说明企业的资产总额的增减变动情况及适应情况;资产与权益结构变动情况及适应情况等。资产与权益结构变动综合分析。
2、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分析,就是要以财务状况变动表的资料为依据,运用经济活动分析的专门方法,对企业一定时期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等增减应运情况所进行的全面综合地分析,以说明企业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产和负债变动情况及其合理性、合法性。
3、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企业经济综合分析,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利润及财务状况分析 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的投入产出率或经济效益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综合地分析,以说明企业经营的总体或综合效益情况。
(二)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分析
1、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分析基础。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分析的基础资料是财务状况变动表,因此,要进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分析,道德必须搞清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1)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方式。财务状况变动表,是根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各种资产和权益项目的增减变化,来分析反映资金的取得来源和资金的用途,说明财务动态的会计报表,或者称谓反映企业资产流转状况的报表。
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这一报表实际上就是现金流量表,用现金的来源、运用、增加、减少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
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营运资金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净值,或叫净流动资产。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将影响营运资金增减的项目报表 中,以反映营运资金的变动情况。
以货币性流动资产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货币流动资产指变现能力较强的应收帐款、有价证券及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本身。以此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把资金理解为货币性流动资产,凡引起这类资金增减变动的项目都在该表中反映,否则将不予反映。
以净货币性流动资产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净货币性流动资产指货币性流动资产减去货币性流支负债后的净额。该表就是对影响净货币性资产的项目进行逐项反映。
以全部资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全部资金通常以现金或营运资金为基础,再补充其他虽不影响现金或营运资金增减变动,但属于重要事项的经济业务,如对外投资转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
(2)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结构的内容。各种方式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各从不同角度说明资金的来源与变动情况,各有其长处不足。应当说,以现金为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是最基础的,以全部资金为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则是较全面的,它们对评价企业财务状况都有其重要作用。
五、案例分析
某公司2006年、2007年、2008年6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如下
2006年
2007年
2008年6月
应收帐款
872
725
432
其他应收款
11054
11835
12101
存货
2605
3422
3016
流动资产
15018
16483
16056
长期投资
6657
6906
6653
固定资产原价
4242
4299
4314
减:累计折旧
1159
1446
1807
固定资产净值
3113
2853
2507
固定资产合计
3151
2891
2822
无形资产
5353
5153
4975
资产合计
30716
31433
30506
短期借款
14297
14285
14275
应付帐款
1313
2590
2346
其他应付款
2691
2839
3673
流动负债
18274
20042
20422
负债合计
18454
20222
20602
实收资本
9822
9822
9822
未分配利润
913
403
-904
所有者权益合计
11722
11211
9904
主营业务收入
2377
2585
2111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377
2585
2111
主营业务成本
864
1719
2086
主营业务利润
1499
854
4
管理费用
444
450
446
财务费用
794
887
834
营业利润
65
-490
-1184
利润总额
65
-510
-1226
净利润
43
-510
-1226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4759
3498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4781
3472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22
26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
0
0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
0
27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
0
-27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
14297
18083
筹资活动现金流出
14300
18095
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
-3
-12
1.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所有者权益逐年下降,依靠高负债拉动资产扩大。
2.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2008年6月末高达12000万元,占流动资产的75%,可能存在关联企业占款或股东抽逃资金问题,影响资金周转。
3.存货余额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可能存在产品积压
4.长期投资始终在6600万元以上,但未见投资收益,投资项目可能失败
5.固定资产总额4000万元,但占总资产比例过低,发展后劲不足,相对于收入水平偏大。可能存在资产闲置,未有效利用问题
6.短期借款略有下降但仍高达14275万元,远高于其收入水平,存在融资过度,还贷能力严重不足。
7.应付帐款、其他应付款持续上升且高于主营业务收入,说明资金紧张,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8.收入水平与资产规模不匹配,无效资产占用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9.管理费用较大且占收入比重上升 ,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10.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26万元,不足以支付银行贷款利率,对债务保障程度较低。
11.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占全部现金流入的84%,企业依靠银行大量融资维持经营。
一、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
行业平均值
2008年
2007年
项目
行业平均值
2008年
2007年
资产负债率
45.0%
50.10%
46.88%
总债务/EBITDA
4.50
10.82
8.28
流动比率
130%
152%
148%
已获利息倍数
2.01
1.01
1.05
速动比率
108%
122%
111%
销售收入净利率
1.02%
0.11%
0.31%
存货周转次数
1.90
1.64
1.87
主营业务利润率
22.0%
15.76%
18.69%
应收帐款周转次数
2.35
0.93
1.07
总资产报酬率
3.20%
2.08%
2.77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0.80
0.44
0.54
净资产收益率
1.25%
0.05%
0.17%
总资产周转次数
0.45
0.23
0.29
销售增长率
-10.37%
-19.3%
-9.80%
二、资产负债表 单位:万元
项目
2008年末
2007年末
项目
2008年末
2007年末
货币资金
2181
3211
短期借款
11658
5096
应收帐款
24581
24759
应付票据
1544
240
其他应收款
14477
4515
应付帐款
13408
10873
减:坏帐损失
未交税金
应收帐款净值
其他应付款
预付货款
一年内到期长期债务
6102
2901
存货
11254
12177
流动负债合计
37467
32706
减:存货跌价准备
长期负债合计
13702
12243
存货净额
长期借款
6860
5400
流动资产合计
56873
48567
应付债券
长期投资
5691
745
负债合计
51169
44949
固定资产合计
39066
46012
少数股东权益
固定资产原价
47782
50815
股东权益合计
50968
50938
减:累计折旧
10428
9202
股本
19250
19250
固定资产净值
37354
41613
资本公积金
20578
20573
在建工程
1712
4399
盈余公积金
8207
8207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507
563
未分配利润
2933
2908
资产合计
102137
95887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102137
95887
三、损益表 单位:万元
项目
2008年末
2007年末
一、主营业务收入
22958
28440
减:主营业务成本
19257
22886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82
239
二、主营业务利润
3619
5315
加:其他业务利润
2192
570
减:存货跌价损失
营业费用
2398
2060
管理费用
6388
3401
财务费用
1379
1603
三、营业利润
-4354
-1179
加/减:投资收益
-38
4
补贴收入
2329
1357
营业外收入
2161
22
减:营业外支出
73
52
四、利润总额
25
152
减:所得税
0
64
少数股东损益
五、净利润
25
88
四、现金流量表 单位:万元
项目
2008年度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现金收入小计
28429
其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22373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4156
现金流出小计
31235
其中: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16043
支付给职工的现金
2807
支付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11018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806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现金收入小计
76
其中: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26
处置固定资产等收到现金
50
现金流出小计
7483
其中: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5000
购置固定资产等而支付的现金
2483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7407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现金收入小计
26475
其中:借款收到的现金
26475
吸收权益性投资收到的现金
现金流出小计
17292
其中: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15252
偿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2040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9183
补充资料
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净利润
25
加:计提的坏帐准备或销的坏帐
631
固定资产折旧
1781
无形资产摊销
57
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
196
财务费用
2040
投资损失(减:收益)
38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806
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以固定资产偿还债务
8341
1、企业经营状况不佳。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有所下降,利润为-4354万元,比上年亏损增加3175万元,主要原因是管理费用较上年增加近3000万元所致,存在一定的经营性风险。
2、长、短期偿债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存在一定的偿债风险。
3、资产利用效率低,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均较上年走低,且均低于行业平均值,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4、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足。现金总流入中,筹资流入近48.2%,经营流入占51.7%,投资流入0.1%,说明筹资活动是公司主要现金来源。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与流动负债比只有76.0%,说明该公司2008年实现的现金流不足于保障该企业到期短期借款及其他短期负债的偿还。
5、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管理费用较上年大幅度增加,增长近1倍。
6、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他应收款较上年增加2倍多,占压资金近10000万元。
7、存在过渡融资的风险。融资总量(18518万元)占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80.0%,自身的现金流在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性支出后,无法满足偿还贷款资金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过渡融资风险。
8、从资产结构看,虽客户自有资金占比较高,但近年资产增长均以负债拉动为主,自身经营积累能力较弱。2006年末资产总额270459万元,同比增长20%,而净资产169505万元,同比仅增长1%。
9、其他应收账款高比例增长,且占流资比重较高,存在资金被关联方占用的可能。2006年末20975万元,同比增长69817%,占流资比重高达43%。
10、长期投资占比较高,与客户主业特征吻合。2006年末,长期投资215154万元,占总资产比重80%。但投资收益率持续走低,近两年已低于银行融资利率,体现投资效果一般。
11、近年客户负债总额保持高比例增长,且付息性债务占比较高,客户运营资金成本较高;同时客户流动负债远大于流动资产,其短债长用迹象明显(主要用于对外投资)。
12、从现金流看,2006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净额均为负值,依靠筹资保障全部现金净额为正值,客户对筹资活动依赖性极强。
13、从偿债指标看,虽总体看客户债务结构相对合理,但债务中因付息性债务占比过高,且投资收益效果一般,使其息税折摊前收益对债务、利息的保障程度劣于行业平均水平;即期偿债能力劣于行业平均水平;依靠负债拉动使其资产增长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资本积累能力劣于行业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关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工业技术经济》,2005,(1)。
2、 唐红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改进方法,《企业经济》,2005,(6)。
3、王珍义,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4.曾健如,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5,(1)。
5.徐荣华,吴国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局限性研究[J],《财会通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