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0年相比较,合行在进行放贷的过程中,也是用行了积极地调整,增大了保证贷款和抵押贷款的比重,各支行的抵押贷款,同比10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保证贷款也所增长,信用贷款的比重明显减少,质押贷款处于平稳的状况,良好的贷款结构有利于信贷资产的管理。
2011年底合行五级不良贷款余额为13150万元,比年初增长了1736万元,不良率为1.96%
总体上没有超过2%,但是各支行的不良贷款率存在较大差异,高者达6.46%,低者为0。25%
(四)合行信贷人员情况
1、年龄结构不合理
合行信贷人员年龄偏年轻化,平均年龄30岁,新上任的信贷员在为信贷队伍注入新血液的同时,也将带来诸多问题。
(1)新上任的信贷员对于业务不熟悉,不加注意将违反一些信贷禁区。
(2)对于自己人的业务面中的客户,则刚开始接触还并不十分的了解,在对贷款风险的评估存在误差。
2、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信贷员学历大都为本科学历,学习的专业为金融、会计方面军,掌握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没有专业的信用管理专业的人才,对信贷企业的背景和行业特点的了解较为欠缺,对于信贷的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也存在不足之处。
调动频繁,交接衔接不完善
每个信贷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上工作,经历过一段时间后,都会和自己的客户建立起一段友谊掌握一定的人脉资源,对于自己负现的业务也相当清楚其风险和度,对于已经存在风险的业务,部分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信贷员的调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有信息不对称或失去制约风险的力量。新的信贷员,对于新的工作环境中的授信对象了解存在不足,将导致信用评估造成偏差,是信贷资产的风险点。
(五)合行管理方面
1、本身制度
合行建立不久,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各项制度存在不完善,操作与管理存在漏洞。
信贷员自身管理
合行服务三农,主要发放小额贷款,普遍存在授信金额少,范围广的问题,对于低额度的授信过程中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有存在手续不全的情况,也不太在意。对于担保人或抵押物的偿债能力判断不认真,导致贷款存在风险后也很难对此进行处理的问题。
领导职责
对于需要经领导批复的贷款,部分领导大致翻阅后一般都会认为没有问题就签字了,没有对其进行认真审核,“复核”的作用没有真正的体,贷审虽分离,却没有实质的作用。
(六)外部原因
1、授信对象
授信对象一般为农户,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对于信用二字没有真的了解。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被他们错误的诠译为救济,有贷款自己不还,会有国家买单的误区存在。
政府部门
为了更好地建设乡镇,政府部门会进行一定的规模的招商引资举措,大力支持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银行则是企业的伙伴,为了筹信更多的资金发展,扩大企业规模,有时则通过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本着“对企业负责”干涉了银行的放贷行为,及授信额度,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放贷存在着附加的风险。
系统设备
合行的硬件、软件设备还没有跟上发展的需要,在授信的过程中,无法到调取贷款人的信用档案,对贷款人在外和以往的信用情况一无所知。
客观的环境因素。
近年来,自然灾害连连不断。洪涝,干旱,持续的高温或连续的温差大,都将对农业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收获地季节,没有预期的产量,将会造成对即将到期的贷款偿还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发生。
改进意见及措施
开展员工定期培训机制
每季度开展一次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是职业操守、风险防范、相关信贷专业知识等,使得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操守,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同时促进了人才的知识更新,防范好因金融环境的复杂,同业竞争力大而引起的机构人员的道德风险。因信任代替调查,没有亲力亲为的信贷资产风险,以及因轮岗制度产生衔接不完善产生的制度风险
(二)建立驻村信贷员制度和村信贷协管员制度
实行驻村信贷员包片制度。一个信贷员负责固定的若干个村,并长期驻扎,还要不断的走访农户,真正与农户做朋友,切实了解其真实需求。同时为减少信贷员的工作量,以及由大量驻村信贷员造成的人员臃肿,成本费用上升,也为保证信贷员的整体质量和素质。
建立村信贷协管员制度。村信贷协管员具体负责本村的农户档案资料收集,加强与村委会的给沟通协调,配合并对驻村信贷员负责,共同对农信社负责。农信社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是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和可靠保证。
三提高部门管理效率
推进网点与总部的转型工程,全面推进扁平化管理、职能部室科学合理架构,支行分类管理和分支机构管理。注重对组织成员及农户的培训。加强内部内部管理,要照国际惯例,参照业内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整章建制。建立信息监测系统,细致研究风险类别,提高风险识别、评估、控制水平。增强金融人才处理业务能力,规范操作,避免操作风险,建立健全风险定期分析报告制度,确保农信社健康发展。
(三)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制度
让乡村基层组织参与建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为农村金融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当地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基层组织和信用社,通过评定“信用户”和“信用村”的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准确评定农户的资信度,是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安全运行的重要一环。
(四)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信用和组织优势来构建小额信贷运行平台,有着重要意义和可操作性。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人行的领导下,与法院、检察院、公安、银监办、税务、工商、电信等联合行动,共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对农户信息进行动态监测。
参考文献
[1] 陈得胜.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 李志辉. 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和资本充足性管制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3] 江其务. 银行信贷管理学[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4] 宋忠茂. 六个细化提升信贷管理水平[J]. 北京: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6.(11)
[5] 陶克强. 在改革中成长在沃土中壮大[N]. 嘉兴:嘉兴日报. 200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