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资产净收入贡献的递减与操作效率是相互关联的,并对各期应负担的折旧费具有同样的影响。资产净收入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资产在后期需要更多的修理时间和修理费用,或过度使用易于发生事故,因而减少使用;也可能是由于操作效率降低而产量减少。
另外,操作效率降低还会造成燃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升高,或者在原料使用方面造成较大的浪费。因此,所有这些均说明资产的净收入在后期要少于早期,因而,即使不计利息成本,资产净收入也是减少的。由此,加速折旧法在使用上是合理的,也是最趋于现金收支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缺点是对影响折旧分配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能完全考虑并体现,如预期使用年限、预期净收入和未来的修理和维修费用等不确定性因素。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应通过“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1、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中。
2、企业基本生产车间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
3、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4、销售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销售费用。
5、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及未使用的闲置固定资产,起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
需要注意的是,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带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另外为了简化核算,一般情况下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其折旧起期从次月开始计算。
固定资产折旧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固定资产的折旧主要对企业的利润表产生影响,其影响的报表项目主要为所得税和净利润。
(一)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企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组成。其中,当期所得税是根据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确定当期的应纳所得税额并据以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是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或予以转销的金额的综合结果。
我国会计制度允许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税收影响。首先,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会造成早晚不同。其次,不同折旧方法导致的年折旧额提取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额受冲减的程度,因而造成累进税制下纳税额的差异及比例税制下纳税义务承担时间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采用直线折旧法,而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则可以“对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等规定项目资产中请加速折旧,以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逐级报国家税务局批准后,按照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进行纳税调整。
此外,《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还做出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折旧的最低计提年限如下:
1、房屋、建筑物,为20年。
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4、飞机、火车、轮船以为的运输工具,为4年。
5、电子设备,为3年。
另外,新修订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已经没有对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做出限定,只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由此通过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的确定三次重影响下,企业可以结合自身事情情况以利用这些差异来比较和分析,以选择最优的折旧会计估计,达到最佳税收效益。
以下主要通过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为要素,举例说明具体影响:
1、用直线法阐述不同的折旧年限对所得税的影响
例:某企业有一辆价值100万元的设备,残值按原值的4%估算,估计使用年限为8年。假定所得税税率为25%,按直线法年计提折旧额如下:
1000000*(1-4%)/8=120000(元)
假定该企业资金成本为10%,则折旧节约所得税支出折合为现值如下:
120000*25%*5.335=160050(元)
5.335为8期的年金现值系数。
如果企业将折旧期限缩短为6年,则年提折旧额如下:
1000000*(1-4%)/6=160000(元)
因折旧而节约所得税支出,折合为现值如下:
160000*25%*4.355=173400(元)
4.355为6期的年金现值系数。
尽管折旧期限的改变,但最终计提折旧的总额并未发生改变,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后者对企业更为有利。如上例所示:折旧期限缩短为6年,则节约资金173400-160050=13350(元)。由此,得出结论,折旧年限越短越有避税的效果。
2、用相同的折旧年限阐述不同的折旧方法对所得税的影响
以上题为例,并修正折旧年限统一为5年,选用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分别计算并进行比较。
直线法每年折旧额:
1000000*(1-4%)/5=192000(元)
B)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5*100%=40%
第一年折旧额=1000000*40%=400000(元)
第二年折旧额=(1000000-400000)*40%=240000(元)
第三年折旧额=(1000000-400000-240000)*40%=144000(元)
从第四年开始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第四、五年折旧额=(1000000-400000-240000-144000-1000000*4%)/2=88000(元)
C)年数总和法
折旧计算如下表
折旧额计算
金额:元
年份
尚可使用寿命
原值-预计净残值
年折旧率
每年折旧额
累计折旧额
第1年
5
960000
5/15
320,000.00
320,000.00
第2年
4
960000
4/15
256,000.00
576,000.00
第3年
3
960000
3/15
192,000.00
768,000.00
第4年
2
960000
2/15
128,000.00
896,000.00
第5年
1
960000
1/15
64,000.00
960,000.00
假设公司每年不考虑折旧的利润总额为100万三种方法计算后的应纳税额及现值如下表:(0.909、0.826、0.751、0.683、0.621分别为1、2、3、4、5期的复利现值系数,折现的计算公式=∑对应年度的应纳税额*对应年度的现值系数)
年份
直线法应纳税额
对应现值
双倍余额递减法应纳税额
对应现值
年数总和法应纳税额
对应现值
第1年
808000
734472
600000
545400
680000
618120
第2年
808000
667408
760000
627760
744000
614544
第3年
808000
606808
856000
642856
808000
606808
第4年
808000
551864
912000
622896
872000
595576
第5年
808000
501768
912000
566352
936000
581256
合计
4040000
3062320
4040000
3005264
4040000
3016304
从上面计算中,不难得出,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在最初的年份提取的折旧较多,冲减了税基,从而减少了应纳税款,对企业来说可达到合法避税的功效。
从应纳税额的现值来看,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少,年数总和法次之,而运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多。原因在于:加速折旧法(即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在最初的年份内提取了更多的折旧,因而冲减的税基较多,使应纳税额减少,相当于企业在初始的年份内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这样,其应纳税额的现值便较低。在比例课税的条件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有利于企业节税,因为它起到了延期缴纳所得税的作用。
(二)固定资产折旧对利润表的影响
利润表是指反应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通过提供利润表,可以反应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的数额、构成情况,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成国果,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及盈利增长趋势,从而为其做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固定资产的折旧对利润表有一定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利润表采用多步式,其内容包括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中折旧+销售费用中折旧
企业计提折旧费用的时候,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制造费用最终影响主营业务成本,经营出租的固定资产计入其他业务成本,上述两项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毛利率和其他业务利润率,尤其是毛利率对于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
然而,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管理费用,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销售费用,该两项费用会最终影响净利润。净利润可以直观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关系到企业是否处于赚钱还是亏本,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的所面对的广大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是一个关键性的业绩指标。
因此,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使得企业尽可能的公允反映其经营成果。
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折旧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一)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使用寿命以及预计净残值的复核及变更问题
在固定资产实用过程中,其所处的经纪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其他环境有可能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产生较大影响。为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为企业提供的经济利益的期间以及每期实际的资产消耗,企业至少应当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实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惊醒复核。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固定资产实际情况与与原先估计有差异,应当进行相应调整。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实用寿命、预计净产值、折旧方法等,并编制成册,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会里或类似的机构批准,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等的规定报送有关各方备案,企业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的改变硬座为会计估计变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处理,上市公司的要需要予以公示。
现金对于固定资产会计估计变更,已不是新鲜事,各行各业,上市的非上市的企业多多少少都会有所变更,尤其是上市公司一旦变更,便会直接影响当期经营成果,对与投资者的抉择有一定的影响,但上述规定未对企业的变更频率做限制,只规定有确凿证据,并且通过相应审批便可变更,上市公司由于其监管强度大,变更的频率不会很频繁,但是非上市公司尤其是规模比较小的企业为了避税等原因,并且相应法制也没有对此进行强行要求,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此漏洞每隔几年变更一次,来达到其目的。由此,我建议应该对变更频率做一定的限制,例如最短变更间隔不得小于5年等,以防止企业随意变更,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经营情况。
(二)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对折旧的影响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分两种情况,一类是外购的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即购入后马上可以发挥作用。另一类是外购的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此类固定资产需要进一步安装调整完毕能正常使用后才可确认固定资产。企业大多会在第二类资产中出现会计计量差错,并且安装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主要会计计量的差错在于在安装调试完毕后,企业没有及时入账或者入账时间超前。没有及时入账,也就意味着,固定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后,没有及时计提折旧,其结果直接导致利润有虚增的可能,入账时间超前也就意味着固定资产还没产生经济利益,就预先计提折旧,从而导致没有正式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对于没有及时入账的固定资产,企业的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对在安装的设备进行定期核查,对于已经完工迟迟未结转固定资产的,应查明其未结转的原因。另外,企业财务部门应联合资产管理部相关部门对在安装设备实行定期盘点,加强监督。对于入账超前的固定资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当第一时间提高警惕,实地查看实物情况,确认上报的情况是否有误后,再做相应的会计处理,以避免入账错误的可能性。
结论
固定资产作为一项长期资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价值损耗是通过计提折旧的形式进行补偿的,计提的折旧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是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正确地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关系到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实际中固定资产核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企业随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年限,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未及时正确的做出会计处理,企业未按规定合理选用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等。此类情况,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及经营成果的准确性。
针对上述情况,企业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在企业事务环节处理应一环扣一环,但最终记账是落在财务部门,可以说财务这边是最后一个关卡,由此,财务人员除了应该要熟悉固定资产的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正确的使用折旧方法,合理的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另外还要加强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加强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及反馈,抵制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从而为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参 考 文 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13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税法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邓平.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探讨.海口:海南大学经济学院出版社,2000,689.
4、刘建华 固定资产会计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