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贡献式量本利分析图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边际贡献的数值。边际贡献随销售量增加而增大,当其达到保本点的时候,企业则处于保本状态,当边际贡献超过固定成本之后企业进入盈利状态。边际贡献 > 固定成本,企业就有利润;边际贡献 < 固定成本,企业就产生亏损。
量本利分析的具体应用
一、预测保本销售量(额)。 在给定售价,固定成本和各种产品的变动成本条件下,企业就可以确定销售多少件产品可以达到损益平衡点(保本点)。盈亏临界点:又称损益平衡点或保本点,是指企业收入和成本相等,即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时企业所处的既不盈利也不亏损的状态。
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例 A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销售单价为60元,正常销售量为3 000件,固定成本总额为50 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5元,则:
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50 000÷(60-35)
=2 000(件)
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50 000÷[(60-35)÷60]
=12 000(元)
二、规划目标利润,编制利润预算、责任预算。 根据规划的目标利润,计算企业需要达到的销售量(额)。
沿用前例 假定企业的目标利润设定为15 000元,则:
目标利润销售量=(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15 000+50 000)÷(60-35)
=2 600(件)
三、计算在保本状态下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确定安全经营程度。
沿用前例 安全边际量=3 000-2 000=1 000(件)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2 000÷3 000=66.67%
安全边际率=1-66.67%=33.33%
表明A企业在保本状态下生产利用利用程度较低,安全经营程度较高。
四、估算销售量、售价、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对利润的影响,进行利润的敏感性分析,为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作出最优抉择。
在本-量-利分析中,假定价格和成本是确定不变的;在实际生活中,因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销量、价格和成本都可能变动。如果有的因素的较小变动,却导致利润发生了很大变化,就称这些因素为敏感因素;如果有的因素虽然发生教大变化,但利润的变化却不大,就称这些因素为非敏感因素。反映敏感程度的指标称为敏感系数,其公式为: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动百分比÷因素值变动百分比。敏感系数数值越大则,敏感程度越高。敏感系数为负号,表明该因素的变动与利润的变动为反向变动关系;敏感系数为正号,表明该因素的变动与利润的变动为同向变动关系。其判别标准是:(1)敏感系数的绝对值>1,即当某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利润发生更大程度的变化,该影响因素为敏感因素;(2)敏感系数的绝对值<1,即利润变化的幅度小于影响因素变化的幅度,该因素为非敏感因素;(3)敏感系数的绝对值=1,即影响因素变化会导致利润相同程度的变化,该因素亦为非敏感因素。
例 ABC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价为2元,单位变动成本1.20元,预计明年固定成本40000元,产销量计划达100000件。
敏感分析如下:
1.试确定有关参数发生多大变化使盈利转为亏损?
预计销售利润为: 100000×(2-1.20)-40000=40000(元)
(1)单价的最小值 设单价为P:
100000×(P-1.20)-40000=0 P=1.60(元)
单价降至1.60元,即降低20%(0.4÷2)时企业由盈利转入亏损。
(2)单位变动成本的最大值 设单位变动成本为V:
100000×(2-V)-40000=0 V=1.60(元)
单位变动成本由1.20元上升至1.60元时,企业利润由40000元降至零。此时,单位变动成本上升了33%(0.40÷1.20)。
(3)固定成本最大值 设固定成本为F:
100000×(2-1.20)-F=0 F=80000(元)
固定成本增至80000元时,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此时固定成本增加了100%(40000÷40000)。
(4)销售量最小值(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Q=4000÷(2-1.2)=50000(件)
销售计划如果只完成50%(50000÷100000),则企业利润为零。
2.敏感系数的计算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动百分比/参量值变动百分比
(1)单价的敏感程度
设单价增长20%,则:P=2×(1+20%)=2.40(元)
按此单价计算,利润=100000×(2.40-1.20)-40000=80000(元)
利润原来是40000元,其变化率为:
目标值变动百分比=(80000-40000)/40000=100%
单价的敏感系数=100%/20%=5
经营者根据敏感系数知道,每降价1%,企业将失去5%的利润,必须格外予以关注。
(2)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程度
设单位变动成本增长20%,则:V=1.20×(1+20%)=1.44(元)
按此单位变动成本计算,利润为=100000×(2-1.44)-40000=16000(元)
利润原来是40000元,其变化率为:
目标值变动百分比=(16000-40000)/40000=-60%
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60%)/20%=-3
敏感系数绝对值大于1,说明变动成本的变化会造成利润更大的变化,仍属于敏感因素。
(3)固定成本的敏感程度
设固定成本增长20%,则:F=40000×(1+20%)=48000(元)
按此固定成本计算,利润=100000×(2-1.20)-48000=32000(元)
原来的利润为40000元,其变化率为:
目标值变动百分比=(32000-40000)/40000=-20%
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20%)/20%=-1
这说明固定成本每上升1%,利润将减少1%。
(4)销售量的敏感程度
设销量增长20%,则:Q=100000×(1+20%)=120000(件)
按此计算利润=120000×(2-1.20)-40000=56000(元)
利润的变化率:
目标值变动百分比=(56000-40000)/40000=40%
销量的敏感系数=40%/20%=2
就本例而言,影响利润的诸因素中最敏感的是单价(敏感系数5),其次是单位变动成本(敏感系数-3),再次是销量(敏感系数2),最后是固定成本(敏感系数-1)。
敏感系数提供了各因素变动百分比和利润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例,但不能直接显示变化后的利润值。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编制敏感分析表,列示各因素变动百分比率 及相应的利润值。
五、利用边际贡献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决定在“尚有生产能力剩余时,是否应接受外部订货?”、“在产品滞销时,是否降价进行薄利多销?”。只要不额外增加固定成本、能够产生边际贡献,外部订货、降价薄利多销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们都能产生边际贡献,抵减部分固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量本利分析在成本预测、企业短期投资、定价决策等方面运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明显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核心地位,对降低成本,实行成本领先策略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掌握了盈亏变化的规律,指导企业选择能够以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可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可以说,在21世纪的企业管理中,量本利分析法将会发挥更大高效的作用。
使用量本利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量本利分析本质是因素分析,它是以成本习性为基础,探求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销量、单价、利润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服务于管理决策和经营决策。因此,量本分析利所体现的思想和所运用的方法是比较有意义的。但是,在具体运用量本利方法时,要注意其有效性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只有在特定的、基本符合其使用假定的范围之内,这些方法才是有效的。当情况发生变化了,假定不再被满足时,则就不能盲目照搬上述方法,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动态角度去研究企业经营条件、市场、生产要素与技术条件等诸因素的变动情况,调整修正分析结论,灵活运用量本利分析思想,进行相关的分析。
1.量本利分析对成本要求仅存在理论,实际运用条件不足
在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中,第一个假设为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实际生活中,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的产销量的边际成本与单位变动成本相等或接近相等,看似合乎情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把总成本曲线描绘成一条经过两个拐点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再来来看市场,在高效的商品市场经济体系中,短期均衡和短期盈亏都将是不稳定的。因此,量本利分析只能从成本性态模型中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简要分析。
2.量本利分析对成本与收入有线性关系的假设
虽然通过量本利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找到保本点、盈利区、亏损区,但是研究一种模型必须注意其假设,简单的盈亏临界点模型是一种线性模型,其内含的局限性为,成本和价格都是既定的,生产能力是无限的市场上不存在竞争,故潜在利润是巨大的。显然,这些假设不很真实。在现实生活中,成本与收入并不是一条直线就可以概括的,在市场条件下,单价根据供需状况,生产状况不断变化。同时,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在一个确定的时点或时期内必定是有限的,为此可用百分比来表示,也可将框子来加以限制,并将收入线和成本线置于该框子中,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边际成本,单位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曲线均呈字形,因此,单位变动成本为常数不完全合情理。
3.通过量本利分析时假设企业的产销平衡、品种结构稳定
平衡的产销状况和稳定的品种结构是任何一个企业努力追求的理想状态。量本利分析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考虑企业的产销量平衡,当企业的产销量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企业的利润在无限增大,那么我们理所当然地得出了企业生产得越多效益越好这种错误的观念。在市场经济状态下,企业应当关注产品的价格,一种产品的价格与其市场结构存有重要的联系,除非存在一个稳定的垄断市场,否则线的位置不能长期保持不变,换言之,竞争性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都终将会转动线,当价格为时,收入为线,这时企业能获得短期利润,短期经济利润不会长久存在,随着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其终将消失。过程中存在经济利润时,资源会自然流入,从而增加供给,倘若需求保持不变,则价格就会下降。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量本利分析,容易给我们造成错觉,虽然分析出的结果能够使企业管理者用更多的注意力去关注价格、成本、业务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在短期经营中,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用可能获得的资源和销售机会,争取利润的最大化。但在传统的多品种多约束条件下,量本利分析的主要局限在于不用考虑固定成本的分配问题。但是在现实中,成本的分配问题相当麻烦。
4.进行量本利分析时,并未考虑税后利润
量本利分析中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中都未包括企业的各种利息,量本利分析中的利润也只是税前利润,并不是指税后利润。税前利润的概念包括很多,比如利润总额、营业净利润等等,选择哪个指标作为量本利分析中的利润,也关系到了分析结果的质量。为了同以后的利润敏感性分析保持一致,量本利分析要求的是息税前利润,简称EBIT,指的是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投资净损益之和为零时的利润总额。这种假定虽然密切了成本、业务量和利润的关系,却排除了企业生产经营意外的影响利润的因素,造成目标利润预测值的偏差;而且,企业决策者真正关心的是税后利润。如何在量本利分析中引进税后利润的概念,成为量本利分析应用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张军华.成本管理中的量本利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2(5)
[2] 吴晓国.量本利分析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管理.2009(6)
[3] 张红琴.浅议量本利分析及其应用.财会研究.2011(6)
[4] 陈兴滨.管理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 杨丹.中级财务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