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报表的项目与结构分析
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分析
四、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六、虚假财务信息的分析与诊断
七、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内 容 摘 要
一个企业无论是市场占用率大小、盈利能力强弱还是营业与资产规模大小等,如何以更多的、更好的、更准确的财务相关数据的财务信息来体现于文字与数据的结合,并将其呈交给上级部门、投资者或业主以及需要企业财务信息的政府部门等等。在相关部门了解其财务真实信息实现新的财务决策并以此做出对企业的各个方面的资金运用做出判定。目前,有很多经营管理包括投资行为都会遇到如何使用、阅读、分析企业财务报表,通过这些阅读与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来作出投资包括经营行为的决策。这是一个财务工作者必备的专业能力,不可或缺。
Abstract
An enterprise whether the market occupancy rate size, profit ability or
Business and asset scale, combined with how to finance related data more, better, more accurate financial information to reflect on the text and data, and submit them to the superior department, the investor or owner and the need for enterprises the financial in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so on. In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understand the real financial information to realize the new financial decisions and to make the enterprise in all aspects of the use of funds to make decis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management including investment behavior will encounter how to use, reading, analysi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to make investment including business behavior through the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decision. This is a financial workers necessary professional ability, indispensable.
关键词:财务 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评价
通常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分析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三个表的各项目录来分析,了解报表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在分析过程中不免会有客观的问题。当然,在最后的财务数据分析出来后我们所看到的信息又是否是企业最为真实的情况,这都是一系列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八方面来论述财务报表分析评价问题等。
财务报表的项目与结构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内容和作用
1.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内容。
(1)资产项目,此项目提供了企业变现能力的信息;提供了企业资产规模和结构的信息;提供了反应企业资产管理水平的信息。
(2)负债项目,此项目提供了反映企业总体债务水平的信息;提供了反应债务结构的信息。
(3)所有者权益项目,此项目提供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的信息;提供了企业收益分配情况信息。
2.资产负债表分析的作用。
反应企业经济资源分布与结构信息;企业资金来源构成信息;企业的财务实力、偿债能力和支付实力信息;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发展的趋势。
(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分析
主要资产项目分析。
(1)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最有活力的资产,也是获利能力最低的资产,其拥有量过多或过少对企业生产经营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应从资产规模与业务量、筹资能力、运用货币能力这三方面来看企业货币资金持有量是否合理。一般来说企业资产规模越大,相应的货币资金规模也就越大,而业务量越大,货币资金形态的资产也就越多;对于筹资能力来说,如果企业有良好的信誉,筹资渠道通畅,就没有必要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企业应通过利用自己的信誉减少资金占用;而在运用货币能力方面,如果企业经营者利用货币资金的能力较强,那么货币资金比重可维持较低水平,减少相应的资金占用;最后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货币资金合理规模存在差异。在相同的总资产规模条件下,货币资金收支频繁、收支量大的企业货币资金占有量更多。
(2)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企业为了近期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通常包括以赚取差价收入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买的股票、债券等。在对其进行分析时应从规模是否适度、业绩是否较好、风险是否可控这三方面进行。持有该资产目的就是将货币转化为有价证券以获得额外收益,而需要时又可以及时转换为现金,所以该资产应适度,规模不易过大;债券投资风险小,股票投资风险较大,在资产的风险分析中应该注意其构成,及时发现风险并加以防范。
(3)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企业为矿大销售和增加盈利而发生的一项资金垫支。我们从单纯的资金占用角度来讲,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是一种最不经济的行为,但这种损失往往足以通过它所带来的销售的扩大而得到补偿。我们要观察其项目规模,一方面要结合企业经营方式、所处行业特点分析量的变动。另一方面结合企业信用政策分析,企业放松信用政策会刺激销售,增加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反之紧缩信用政策会制约销售,减少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降低。还应观察应收账款质量,应收账款债务人分布,应收账款是否长期挂账,是否计提了坏账准备,关联方交易中形成的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总额中的比重。最后还要观察坏账准备政策的影响,观察企业应收账款计提方法是否在不同期间保持一致,企业是否对计提方法的改变做出了合理解释,企业计提比率是否恰当,是否低估了坏账比率。
(4)预付款项,该项目分析主要是判断其规模是否合适,结合采购特定存货的市场供求状况加以分析。如果该项资金在企业流动资产中所占份额不正常地偏大,则应考虑企业是否有非法转移资金、非法向有关单位提供贷款及抽逃资金等不法行为。
(5)其他应收款,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一般不太多。该项资产如果长期大量存在,常常与关联公司特别是母公司或其大股东非正常挪用或侵占资金、转移销售收入、偷逃税款等有关。
(6)存货,存货持有数量过多,会降低存货周转率,降低资金使用率,增加存货库存成本;反之,如果持有量过少,可能使企业面临缺货的危机。
(7)长期股权投资,此项目的分析应从长期股权投资构成、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8)持有至到期投资,此项目应从对债券相关条款的履约行为进行分析、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分析、持有期内投资收益的确认。
(9)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质量分析应参照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应注意判断其分类是否恰当,是否符合有关金融资产的确认标准;会计处理的正确性,是否存在为粉饰业绩而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确认的损益。
(10)固定资产,此项目分析应对固定资产分布和利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固定资产的规模进行分析、固定资产烦人会计政策进行分析。
(11)在建工程,此项目应关注借款费用资本化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率。
(12)无形资产,在分析此项目应注意其账面价值大于或小于实际价值的情况。
2.主要负债项目分析
(1)短期借款,在对短期借款进行分析时,应关注短期借款的数量是否与流动资产的相关项目相适应,其中有无不正常之处;应关注短期借款的偿还时间,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偿付短期借款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短期借款占流动负债总额的比重较大,往往表明企业拥有较好的商业信用。
(2)应付票据,相对应付账款而言,应付票据压力和风险较大,分析应注意应付票据是否带息,企业是否发生过延期支付到期票据的情况;企业开具的商业汇票是银行承兑汇票还是商业承兑汇票,如果后者居多,应当进一步分析企业是否存在信用状况下降和资金匮乏的问题。如果是关联方发生的应付票据,应了解关联方交易的事项、价格、目的等因素。
(3)应付账款,如果不按期偿付应付账款,不仅不能利用现金折扣的优惠,而且会影响企业信誉,使企业以后无法充分利用这种资金来源,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因此,在对此分析时,应注意观察其中有无异常情况,并测定未来的现金流量,以保证及时偿付各种应付账款。
(4)预收账款,对于企业来说,预收账款总是越多越好。
(5)应付职工薪酬,此项目应关注企业是否将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与非货币性福利全部计入了应付职工薪酬,是否存在错计、漏计的情况;应付职工薪酬是否及时足额支付;各项工资附加费的提取是否正常。
(6)应交税费,此项目应注意税款的内容及构成,有针对性地分析企业应交税费的产生原因,分析应交税费是正常的余额还是积压的欠税;结合企业实现利润情况,分析各项税金计算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若该项目与相关计税依据基本同增同减,说明情况基本正常。
(7)其他应付款,对该项目进行分析时应注意与销售业务的债务相比,其数额不应过大,时间不应过长,重点关注企业有无利用该项目进行非法资金拆借、转移营业收入等违法行为。
(8)长期借款,相对于长期债券而言,长期借款有较多的限制和约束,企业必须严格按借款协议规定的用途、进度等使用借款。
(9)应付债券,在进行报表分析时,应对应付债券的金额、增减变动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给予足够的关注。
(10)长期应付款。对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关注企业的租赁是否符合融资租赁的确认条件;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否正确合理;是否采用与自有固定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计提折旧。
3.所有者权益项目分析
(1)实收资本,实收资本具有不需要支付利息、无期限限制、金额相对固定不变的特点。企业投资者增加投入资本,会使营运资金增加,表明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充满信心。将实收资本与企业注册资本数额相比较,如果该项目的数额小于注册资本的数额,说明该企业的注册资本存在不到位的现象。
(2)资本公积,了解资本公积的信息的充分性及股本扩张能力,借此评价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的结构是否合理,避免过度使用资本公积。
(3)留存收益,了解留存收益的变动总额、变动原因和变动趋势;分析留存收益的组成项目,评价其变动的合理性。
(三)利润表的分析内容和目的
利润表分析的内容,利润额增减变动分析、利润结构变动分析、收入分析、成本费用分析、其他损益项目分析。
利润表分析的目的,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投资与信贷决策提供依据。
(四)收入项目分析
1.营业收入,分析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析营业收入的经营种类分布,分析经营收入的地区分布。
2.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在分析这一部分时应持谨慎态度,注意观察本期的变动额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结合市场调查情况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操纵利润的动机和行为。
3.营业外收入,分析时应注意某些应属营业外收入的项目有无不及时转账,长期挂有“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账户的情况。总体来说,营业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应过大,如果比例过大,超过了企业正常的经营收入,说明企业的盈利结构出现了问题,那么盈利的质量也是值得怀疑的。
(五)费用项目的分析
1.营业成本,对营业成本降低还是提高的质量评价,应结合可控及不可控因素来进行分析评价。
2.销售费用,如果产品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其销售费用则较高,反之则较低。
3.财务费用,财务费用的分析应结合企业资本结构分析,观察其变动是源自企业短期借款还是费用中应计入财务费用的是否对其进行了资本化。
4.营业外支出,应注意营业外支出与营业外收入不相关,营业外支出与营业外收入都是净收入和净支出,应当分别核算,不得相互冲减。营业外支出与营业活动产生的,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六)利润项目的分析
1.营业利润,将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相比,其所占比例的稳定性表现了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营业利润越高,主营业务在行业中的地位越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投资价值也越大。
2.净利润,分析的重点应放在本期净利润增减变动的主要项目上,尤其应分清经营性、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影响和非经营性损益项目的影响。
(七)现金流量表分析的内容和作用
1.现金流量表分析的内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现金流量表分析的作用,直接揭示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作出评价、对企业收益质量作出评价、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防范会计操作。
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一)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1.流动比率,此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流动负债得到偿还的保障越大。但是,过高的流动比率也并非好现象。因为流动比率较高,可能是企业滞留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过多,未能有效加以利用,可能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2.速动比率,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低于1的速动比率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但这仅是一般的看法,因为不同行业速动比率会有很大差别,没有统一的标准。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最能反映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这个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是,如果企业保留过多的现金类资产,现金比率过高,就意味着企业流动负债未能合理地利用,经常大量持有获利能力低的现金资产会导致企业的机会成本增加,通常现金比率保持在20%以上为宜。
4.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偿债的需要,必须通过其他方法取得现金,才能保证企业能及时清偿短期债务。
(二)长期债务能力指标
1.资产负债率,该比率表明企业中由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占资金总来源的比重。这一比重越小,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对的保障程度也就越高,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对于经营风险比较高的企业,为减少财务风险,应选择比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对于经营风险低的企业,为增加股东收益,应选择比较高的资产负债率。
2.产权比率,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
3.利息偿付倍数,此指数反映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所支付烦人利息费用的倍数关系,数额越大,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4.有形净值债务率,该指标值越大,就表明风险越大;反之,则越小。同理,该指标值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一)销售获利能力指标
1.主营业务利润率,该指标反映公司的主营业务获利水平。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产品或商品定价科学,产品附加值高,营销策略得当,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获利水平高。
2.营业利润率,作为一种净获利额,比销售毛利更好地说明了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情况,从而能更全面、完整地体现收入的盈利能力。显然,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营业收入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则盈利能力越弱。
3.营业净利率,该指标反映营业收入的收益水平,营业利润率越大,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二)资产获利能力指标
总资产报酬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利用全部经济资源获取利润的能力。它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总资产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总资产净利率,该指标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所获得利润的水平。该指标越高,表明公司投入产出水平越高,资产运营越有效,成本费用的控制水平越高,体现出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净资产收益率,还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净资产带来的收益越高。
(三)成本费用获利能力指标
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该项指标越高,利润就越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好。
四、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一)流动资产周转能力分析使用的指标
1.应收账款周转率,在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周转的次数越多,表明应收账款回收速度越快,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越高。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及时收回货款,减少或避免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提高企业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
2.存货周转率,一般而言,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在存货平均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的销货成本数额增多,产品销售的数量增长,企业的销售能力加强。反之,销售能力不强。
3.流动资产周转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资产运用效率越好。
(二)固定资产周转能力分析使用的指标
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没有绝对的判断标准,一般通过与企业原来的水平相比较加以考察。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越好,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越充分,说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分布合理,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有效;反之,则表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提供的生产经营成果不多,企业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较差。
总资产周转能力分析使用的指标
1.总资产周转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对全部资金的运用效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全部资金的周转速度越快,资产的运用效率越高,其结果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都得到提高。
总资产周转天数,该指标反映的是总资产每周转一次需要的时间。指标数值较小,说明总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资产运用的效率越高,因此该指标是反映总资产运用效率的逆指标。
(四)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分析,通常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来进行衡量。应收账款周转率指的是企业一定时期购销收入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对的比率。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将应收账款转变为现金的速度。由于赊销收入数据不容易取得,在实务中多采用销售收入代替赊销收入进行计算。
2.存货周转能力分析,通常用存货周转率来分析评价存货周转能力。在分析中,存货周转率是使用成本基础计算法,即用企业的销售成本计算得出的结果。存货周转状况还可以用存货天数来表示,即表示存货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天数越短,说明存货周转越快。
3.流动资产周转能力分析,通常使用流动资产周转率来对流动资产周转能力进行分析评价。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通过这个比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企业流动资产周转能力的变化。
(五)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主要使用固定资产周转率来分析和评价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固定资产的质量与使用效率越高,其推动流动资产运行的规模越大,周转率就越高,实现的周转额也就越多。
总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总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可以反映企业对总资产的管理和运用周转能力,体现了企业对总资产的管理状况和管理水平。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一)收入增长能力分析指标
1.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是本年销售的增长额与上年对的销售额之比,反应企业销售的增长情况。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销售实现的越多。利用该指标分析时应注意,该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区是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增长增量和存量资本的重要前提;该指标大于0表示企业本年的销售收入有所增长,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在实际分析时应结合企业历年的潜在因素进行潜在性预测。
2.营业收入增长率,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对的空间,客户是企业利润增长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营业收入情况越好,市场所占份额越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相应地,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越快,说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高越快。因此,可以利用营业收入增长率来反应企业在营业收入方面发展的能力,此比率大于零,表明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
(二)盈利增长能力分析指标
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是企业经营道德结果,因此净利润的增长是企业成长性的基本表现。净利润增长率是本期净利润增长额与上期净利润之比,该指标通常越大越好。净利润增长率越大,说明企业收益增长越多;反之,则说明收益增长得越少。企业道德发展必然体现出净利润道德增长,但两者并不一定同步,净利润的增长可能滞后于企业的发展。
营业利润增长率,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但是销售收入并未增长,也就是说其利润增长并不是来源于营业活动,这样的增长是不能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消失。因此,利用营业利润增长率这一比率可以较好地考察企业的成长性,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营业利润增长得越快,表明企业营业情况好,业务扩张能力强;相反,则说明企业营业利润增长得越慢,反应企业经营活动发挥停滞,业务扩张能力减弱。
每股收益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反映了每一份公司股权可以分得的利润的增长程度,该指标通常越高越好。
(三)资产增长能力分析指标
1.总资产增长率,该指标大于零,说明企业本期资产增加了,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了,生产能力加强了。总资产增长率越高,说明企业本期内资产规模扩张速度越快,获得规模效益的能力越强。但应注意资产规模扩张的质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避免盲目扩张。
2.固定资产成新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比较新,对扩大再生产的准备比较充足,发展的可能性比较大。
(四)资本扩张能力分析指标
资本累积率,该指标体现了企业资本的保全和增长情况。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资本累计越多,应付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所有者权益得到的保障程度越大,企业可以长期使用的在资金越充裕,抗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六、虚假财务信息的分析与诊断
(一)财务造假的动机,应对业绩考核或获取经济利益、获取银行信用或商业信用、追求股票上市或获取配股资格、谋求企业的政治形象和市场形象、逃避行政处罚、炒作股票价格。
(二)财务造假类型
1.利润最小化,其直接利益是可减少纳税,同时还可以将以后年度的亏损前置于本年度,这种操作可用以垫补企业以后出现的连续多年亏损。典型的操作方法有: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使用加速折旧法、将应予资本化的费用列入当期损益等。
2.利润最大化,其操作是通过提升企业业绩水平来获取本不能获得的经济利益,操作的典型方法有: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潜亏挂账、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等。
3.利润清洗,其操作目的是为了逃避责任,给下一步的发展制造一个有利于经营者的环境,避免为过去的损失填窟窿,典型做法有:将坏账、积压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损失、闲置的固定资产、待处理资产盈亏等一系列不良或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4.利润均衡化,其目的是塑造企业生产经营稳定的外部形象,以获取较高的资信等级,为对外筹措资金打下基础,典型做法有:利用应收应付账户、跨期摊提账户和递延账户来调节利润,精心设计出企业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5.高估资产,其目的可获得企业财务状况已经改善的形象和有利于对外筹资的利益之外,还可获得股权方面的潜在利益。典型做法有:编造理由进行资产评估、虚构资产交易业务等。
6.低估负债,其目的从形式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有利于对外筹措资金。典型做法有:将负债隐藏于关联企业、对或有负债不加已披露等。
(三)财务造假手段
1.利用关联方交易造假,主要途径有:关联购销、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资金往来、费用分担、委托投资或托管经营
2.利用不当会计政策造假,主要途径有:滥用利息资本化政策、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费用。或是提前结转成本费用、推迟确认收入、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相应支出、运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3.虚构交易实施造假
4.利用资产重组造假
5.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主要途径有: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
6.利用应收和应付造假,通过增加应收账款来增加收入,或通过增加应付款项来隐瞒利润;为了隐藏收入,则利用推迟开票,将营业收入藏于预收账款之中的办法。
7.虚拟资产挂账。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单独分析任何一类财务指标,都不足以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只有对各种指标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才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因此,必须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综合分析。
(一)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特点
综合财务分析与单项分析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分析方法不同。单项分析只对某一方面做出分析,具有实务性和实证性;而综合分析是在总体上做出归纳综合,是对单项分析的提升和概括。
分析重点与基准不同。单项分析的重点与比较基准是财务计划、财务理论标准、行业标准,每个指标都重要;而综合分析的重点与基准是企业整体发展趋势,指标之间有主辅之分。
分析目的不同。单项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某一方面的问题,以找出解决办法;而综合分析的目的在于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提出具有全局性的改进意见。
(二)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常见方法
杜邦分析法。将若干个用以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最终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来综合反映。
沃尔综合评分法。将选定对的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积分数,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作出评价的方法。
雷达图评价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雷达图把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方法结合起来,计算企业综合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成长性和生产性这五类指标。静态分析是将企业的各种财务比率与其他相似企业或整个行业的财务比率作横向比较;动态分析是把企业现时的财务比率与先前的财务比率纵向比较。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单独分析任何一类财务指标,都不足以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只有对各种指标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才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价。将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等方面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方位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作出准确的评价和判断。
参 考 文 献
1、《会计报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财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0年版
3、《财务玄机:如何理解财务报表的真实含义》,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
4、《财务报表分析与应用》,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年版
5、《会计信息欺诈经验分析及识别模型》,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