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二)
好地为分析、预测、决策和日常管理服务。
(3)管理系统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微型计算机出现并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出现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大大增强而价格不断降低,这一切为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计算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和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开始从主要处理历史数据的日常业务型发展为能够向各管理层提供各种管理信息,进行财务计划、分析、预测、决策,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特征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并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占据中心和主体的地位。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57年,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我国计算机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汉字处理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切为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科研试点阶段
1983年以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以理论研究和试验准备为主。该阶段的代表项目是1979年财政部直接参与和支持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电算化工作只要是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最为普遍的是工资核算的电算化。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发展非常缓慢。
发展缓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时我国经济改革刚刚起步,尽管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逐步得到重视,管理现代化的呼声日渐高涨,部分企业已开始会计电算化的试验工作,但相当多单位的领导还没有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思想,更没有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可以说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当时我国计算机设备十分缺乏,性能相对较低,价格又十分昂贵,汉化的工具软件很不齐全,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缺乏会计电算化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
(2)以单项实用为主的自发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在1983-1987年。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从此我国电子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全国掀起了一个应用计算机的热潮,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少单位自主开发一些单项会计电算化软件并应用于具体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第一,我国电子计算机尤其是微机数量发幅度增加,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逐步成熟,性能价格比不断上升。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在这阶段有了重大突破并走向实用,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电子信息处理的语言障碍。这一切都为会计电算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第二,全国掀起的应用计算机热潮,极大地推动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过程,各大专院校纷纷开始培养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为今后会计电算化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受到重视。1987年1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小组,为有组织地开展理论研究作了准备。第四,会计电算化发展比较盲目,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以全部会计核算电算化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发展阶段。
(三)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传统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对会计工作的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意义如下:
1.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将原始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归集、汇总、分析等工作,全部由计算机完成。这就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脱了出来,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由于电子计算机处理速度快,是手工处理速度的几百倍、几千倍,从而使大量的会计信息得到及时、迅速的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2.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手工会计工作中,由于工作量大、业务繁杂等原因,易出现错记、漏记,账证表难以规范、统一。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软件采用先进的技术对输入数据进行校验,防止非法数据的进入,如一张借贷不平的凭证,计算机拒绝接收,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完整性,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3.促进
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