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政策,中央银行和各类商业银行也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制定了若干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入制度和体系建设阶段,特别是我国制定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及融资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一定的改善。这些措施和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目前融资难问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受到很多限制,仍然存在融资渠道少、规模小,融资秩序混乱等问题,其融资难的问题并未得到实际解决。
(二)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地区间的差异明显
尽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多元化的趋势,但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很狭窄,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外部融资比重过低,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很少提供长期信贷。
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中小企业也成为经济的骨干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快,这些地区的银行都积极对中小企业融资。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及民间信用体系的建立,这些地区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及质量均与沿海有较大差异,当地银行由于资产质量和收益方面的考虑,制定对中小企业慎贷的策略,同时非正规金融业远不如江浙地区发展程度高。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小企业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环境、金融服务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
(一)中小企业内部的原因
中小企业基础比较差,内部管理混乱,经营风险大。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底子薄,规模较小,自有资本偏小,基础比较差,再加上内部管理不规范,不稳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透明度,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贷款风险;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不高,不注意维护自身的形象,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有50%以上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B3以下,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更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逃债,偷税、漏税,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度大大降低。
(二) 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
1.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特殊融资机制。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就较倾向于大企业, 在搞活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便利上却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提供许多优惠政策。同时,我国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服务管理机构,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中小企业立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
2.银行对中小企业存在信用、融资的歧视
一方面,长期以来,在政府和银行方面,都存在这样的观念,认为大型企业都是国有的,贷款给他们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中小企业大多数是非国有的企业,效益不稳定,贷款回收不好,信誉差,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所以银行一般对中小企业贷款十分慎重,条件较为苛刻。尽管现在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这种现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和评估需要花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贷款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因此,银行在坚持“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的基础上,不得不对中小企业贷款作出慎重的考虑。
3.缺少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途径
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对于新股的发行一直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总量控制的办法。1997年以后,证券主管部门不再向各地、各部分分配股票发行的数额,而是分配新上市公司的数量。为筹得更多的资金,各地、各部委都竞相推荐大公司上市,中小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非常困难。从企业债券市场看,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国家每年根据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确定当年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并具体分配到各地、各部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批准债券发行的期限、品种和利率;中国证监会审查债券是否符合上市交易的资格,做出是否允许其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审批决定。中小企业很难取得发行债券融资的资格。
4.缺乏必要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中间业务的结算工具
我国融资市场可谓是过剩与短缺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留存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却又无法获得这部分资金。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自由资本进行抵押贷款,只能依赖担保性贷款,这就更需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中介机构来“平衡”双方的供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这种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不多,即便有的地区建立了这种机构,也因担保机构资金来源不足、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有效运作。在中间业务方面,满足中小企业交易需要的结算工具较少。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对中小企业办理托收承付和汇票承兑业务及票据兑现。由于资金结算渠道不通畅,资金进帐时间过长,甚至发生梗阻,因而,使一些中小企业改用现金结算,加大了交易成本,削弱了中小企业竞争的实力。
5.信用和担保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表现为信用担保体制设计的不完善。信用担保体制设计的初衷是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即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交易转变为担保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信用交易,但这种设计在实际生活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原因有:一是担保公司实力不强,银行不愿把过高的信贷风险寄托于担保公司;二是担保公司过高收费标准使得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三是担保公司承担过低的风险责任使银行不愿与其发生交易。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群体信用的短缺,另一方面国家缺少信用体系的硬性监督。总的来说,我国的信用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少部分城市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如北京、深圳等地已将企业贷款及担保情况实行联网查询。但这些系统还有很大的缺陷,仍是区域性的、专项的,信息渠道单一、覆盖面窄,操作还有待完善。
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 中小企业内部方面
1.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强化内部管理,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国有中小企业实行积极退出战略, 走改制重组道路; 对私营企业要引导资本社会化方向, 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 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
2.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增加财务信息透明度
中小企业应规范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 按国家的有关规定, 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 定期公布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 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加强与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联系,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情况进行充分的沟通,使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前景有足够的信心。
3.增强中小企业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中小企业的弱、小的特征决定了其必须走专业化协作之路。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区域特征来建立合适的组织模式,或与大企业联合,组成中小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5. 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中小企业应注意维护自身的形象,加强信用观念。中小企业的信用不仅包括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情况,还应包括企业的产品质量、品牌、市场前景管理理念以及营销方式等方面。增强信用意识。企业必须及时偿还到期款项,力争做到无不良的信用记录,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明显缺陷是融资难的直接原因。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前提是自身有较高的信用度。所以,任何方面的加强与完善,都取代不了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和自身信用度的提高。
(二) 外部环境方面
1.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构建资信评级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