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部分单位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由于部分事业单位业务上实行“条条管理”,而财务上又实行“块块管理”,购置设备以部门为单位,甚至与单位及个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资源由单位或个人所有,导致各部门“贪大求全”、“自家有,便于维持正常工作秩序”的思想长期存在。这种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相脱节状况,造成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造成国家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一方面是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已有的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坦承中国科技资源浪费惊人,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只有25%,某种卫星接收站,美国只建设16座就足够全国使用,而中国2004年就已有了30座,仅北京就有8座,且中国今后还计划再建50座。
3、存在一定程度的财政预算软约束现象。随着财政改革步伐的加快,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八项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相对滞后,加之资产家底不清、配置标准不规范、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等,预算编审与存量资产占用、预算执行和调整与资产使用及变动情况联系不紧,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完整、不系统、不规范的问题,使得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不够紧密、范围不够全面、水平不够高,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支出时,无法将资金拨付与单位拥有资产挂钩,造成资产配置不公与重复购置,严重制约了公共财政改革整体水平和整体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㈢资产使用缺乏绩效评价和调剂机制,使用效率偏低
1、资产使用缺乏绩效评价机制。当前资产管理中行政手段仍然占主导地位,与经济手段调节机制之间尚未有机结合。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使用价值和运用状况等相关信息,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不能提供行政事业单位完整的收益信息和当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成本,难以建立起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标准,无法对政府绩效、部门绩效、单位绩效、个人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约束与激励也就失去依据,加之信息化建设滞后,对固定资产购建、验收、保管、使用、维护等环节缺乏实时监控和事后分析,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建、不合适购建问题严重,资产的低效使用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南京卫生部门在调查统计中发现,先进的科研仪器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多家医院引进CT、DSA等高档设备,而整体科研装备并不合理。同时,各种仪器的使用率也相差甚远。有的仪器一年使用数百次,有的仅几次。价值10万元以上的仪器中,30%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有的甚至因为闲置时间过长而影响了其精密度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还有一些科研人员对先进仪器知之甚少,只利用仪器某一项功能获得一个简单数据,普遍存在将多功能高档仪器当作功能单一低档仪器来使用的现象。
2、资源整合、共享共用困难。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大多数表现为土地、房屋、设施设备类的固定资产,一方面资产本身流动性较差、难以划转,另一方面也给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的部门、单位或个人谋取不合理收益提供了机会,特别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已经成为各部门、各单位获取政策外利益的主要来源。有的单位利用闲置房产的出租或出借、而有的单位急需办公用房却高价租入;有的单位购置的设备因其在技术上已经落伍,使用不久就闲置不用,而不少单位却因缺乏资金买不起设备,政府主管部门又无力进行调剂,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重复购置、国家拨付的行政事业费一增再增。同时,由于缺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高效的处置和调剂途径,许多低效使用和闲置的资产得不到及时调剂和处置,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的提高。来自甘肃省科技厅的一份普查报告亦显示,中央在甘肃科研院所的科技仪器设备利用率为60%,而省属院所只有36%。在同一个科研单位、研究所、甚至研究室内部,研究资源都不能有效的开放、流动和共享,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㈣“非转经”资产管理缺位,资产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非转经”是转轨时期的特殊产物,它曾对弥补财政经费不足、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转经”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
1、“非转经”导致的管理问题。一是对外投资随意性很大。“非转经”过程中存在着投资行为不规范、事企不分、风险防范意识差、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审计发现,一些单位对外投资不做可行性论证,不做市场竞争分析、不做合作方资信调查。个别单位在对外投资时甚至出现我方已经把注册资本金汇到对方指定的银行账户上,才发现合作方还没进行工商登记,也没有营业执照。由于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缺乏可行性论证,其所投资开办的企业的效益普遍不好;二是由于“非转经”后产权权属变更,产权不清、出现实际上的所有权管理虚位,以投代管,只投不管,无人对资产安全完整真正负责,无人向经营者追索投资收益和所有者权益。三是“非转经”后资产的运营效益低下。许多“非转经”单位大都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即工资高、费用高、成本高、效益低。
2、“非转经”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一是“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资产本身的流失。例如,审计查出某部属单位将价值一百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划转给其控股的公司,没有办理有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手续,也没有进行有关增加投资的账务处理;另一部属单位向其所属公司投资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伍百多万元,未办理评估备案管理和非转经审批手续等。再如一些非经营性资产被廉价租赁或承包给集体或私人经营使用,大部分“非转经”国有资产在营运中不提或少提折旧等等而导致“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资产的流失。二是“非转经”产生的收益的流失。非经营性资产是国家拨付给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完成国家行政事业任务的财政性资产,按规定应纳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统一核算和管理。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无论是利用非经营性资产对外投资所得的投资收益,还是对外出租得到的租金收入等,大部分都被提供这些非经营性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视为单位集体所有,作为单位职工福利或存入单位“小金库”;而利用非经营性资产兴办的经济实体,其利润也大多在该经济实体与提供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三是税费流失严重。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由财政拨款供给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资产,不是该单位的主要业务,因此,易成为税费征管的“死角”。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㈠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性、专业性、科学性的管理工作,要完善内设机构,并建立以岗位责任制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真实反映国有资产的状况。
1、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会部门和使用部门内部机构设置,明确它们的职责权限,并制定固定资产业务流程,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各环节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要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⑴完善各类资产日常核算、管理和报废核销制度,确保账证、账账、账实相符;⑵要明确固定资产的取得与验收、日常保管、处置与转移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在制度上做好协调;⑶制定日常管理细则,资产的领用、借用、使用、保管、交接等日常管理各环节,要做到手续完整、责任明确;⑷要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纳入部门和单位岗位责任制,引入奖惩机制。确定目标,签订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书,将资产管理的各项指标逐一分解到科室,量化到人,定期检查考核,对达到规定标准的,确认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单位”,颁发证书;对违反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经济或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逐步形成由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管,各部门具体管,基层科室人人管的管理网络。
2、规范国有资产核算的基础工作。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培养,提高他们对各项基础工作的认识和加强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的自觉性,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建立资产国有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核实国有资产的数量并与国有资产明细账进行核对,对盘盈、盘亏及毁损资产,根据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经审查并按规定处理后,再进行账务调整。各单位要建立一套固定资产明细账目,并做到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按分类记录、分类编码、建账建卡,真正做到账实相符。
3、改进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尽快修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价折旧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计价体系,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克服账实不符、记载不准的现象。应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台账登记制度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同时期真实价值的考核工作,以便为管好用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㈡增强财务管理职能,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行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1、做好国有资产的财务预算工作。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都是国家财政预算的细胞,是国家财政预算的基础。树立预算就是法规意识,行政事业单位要严肃预算编制,将预算编制与本单位事业发展计划紧密结合,购置固定资产要列入预算,安排好经费的投向、投量,建立目标责任制,保证预算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防止无计划的重复购置或不合理购置。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坚持预算严肃性、权威性和约束性,确保既定的事业任务顺利完成。
2、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为适应市场经济和财政改革的需要,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逐步走向社会,进入市场,许多业务活动具有经营性特点,业务活动和业务支出日趋复杂,单位资金来源由单纯靠财政拨款转向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单位的资金量同时有较大的增加。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也逐步发生变化。比如,事业单位对外有偿服务,就应当参照企业成本管理办法,建立内部成本核算模式和管理制度,制定适合自身的内部成本核算方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设计成本项目,加强内部成本核算,减少各种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并将事业活动经费和经营性活动的成本核算分开进行,正确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及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