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算内控科技投入加大
一是在结算帐务系统上,开发研制全国统一版本的综合性的大型业务系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在运行的系统都是新的综合性的大型业务系统,不但运行速度快,而且稳定性高,业务功能齐全。
二是通过科技手段实现风险控制。在各家商业银行的帐务系统中容入了内控手段,另外在审计等监督手段上也投入了科技含量。
二、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分行在结算服务内控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
从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分行的现状看,国有商业银行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加大,金融改革也逐步推进,逐渐导入商业化的经营理念,但是,比照央行的管理要求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评价银行内控制度的五个相关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管理层营造监管与控制的文化氛围方面
第一、管理层认识模糊,理解上出现偏差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力求能够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内控文化氛围,但是,管理层某些部门对内控制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将内控简单地理解为对案件和差错的防范,因此,在内控手段上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挡”抵御措施,管理学上将这种做法比喻为“救火队”,内控措施比较被动。这种偏差表现为三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重管理,轻发展的思想倾向,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计成本和效率地运用管理措施,固步自封;另一种是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倾向,不计成本不计风险地拓展市场了,甚至不惜采取违法违规的做法,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高息揽存、虚开银行承兑汇票的行为就是这种错误思想倾向造成的。第三种是无度抱怨,不作为的思想倾向,这部分人经常对问题的表面现象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不去寻找根本的解决方案,经常挂着“制度问题、体制问题”等口头禅,似乎看透一切,其实是明显的惰性行为。
第二、组织架构和机构设置不合理
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分行的结算组织架构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分行管理部门设置过过于分散,责任不明确,各自为政,权利制衡在运作中失灵,控制效能不高;一些分支机构缺乏宏观管理意识,从地方、部门和小团体利益出发,对上级行或同级部门的要求,敷衍塞责甚至阳奉阴违;基层网点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联动的功能没有有效地发挥;激励机制不科学,以处罚为主,甚至将短期行为长期化,员工积极性不高。
第三、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表现为滞后,执行性不强。由于分行管理层官僚现象的存在,因此,制定出来的制度脱离实际,脱离市场,执行性不强,往往有了业务而没有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在制度的修订方面也表现为滞后。四大商业银行结算工作经历了手工操作时代、微机操作时代和网络系统时代,银行体制也由专业银行转向了商业银行,但是,有些手工年代的制度现在依然存在,脱离了实际;另外,制度修订后,对旧的制度条款没有关闭,导致一项业务两种做法的现象出现。
在制度的执行方面表现为执行性不强。以银行的业务操作办法为例,包括业务开办的条件、会计要素的规定,以会计处理为线条的操作流程,单看这些内容,一个操作人员要熟悉这项业务,必须要有一定的会计基础,无形之中对员工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而银行近几年输入的操作型员工的素质要求都比较低,大部分没有学过会计。
第四、资源配置不均,管理力度不够大
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分行由于受竞争机制的影响,资源配置重点倾向于市场拓展。在人力资源方面,一是基层网点的监管人员得不到保障,常常缺位,导致事中控制流于形式;二是基层网点柜员的后续培训不到位,知识更新难以跟上业务要求。在技术资源方面,中间业务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对新产品的后续更新和原有产品的技术完善重视不够,存在的风险隐患较多。今年在某城市行由于存款交易电脑系统无法及时输出户名,给犯罪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导致客户存款被诈骗。
(二)风险评估方面
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风险评估即是商业银行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表现在风险评估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结算风险的衡量停留单项业务
对风险的评估停留在单项业务层面,注重内部风险防范,外部风险应对能力较弱。在经营过程中,银行比较注重内部风险的防范,但是对于外部风险只停留在单项和单个环节上,近年来媒体暴光的短款、存款差错、诈骗等涉及银行操作失误的案件,虽然银行在内部于以了约束,但是,没有制定对外部风险的常规防御措施,以至于每次出现问题都穷于应付。
第二、对新业务的的风险认识不足
由于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管理者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品营销和市场拓展上,忽略了新产品的内在风险和外部风险,往往要等到问题出现了,才迫切地采取应对措施。或许在推广过程中会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但是常常是凭感觉估计风险,简单地运用传统防御手段生搬硬套,效果是不尽人意的。 如何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分行结算服务内控制度建设(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