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措施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电脑系统和网络安全的巨大威胁。计算机就像感冒一样有着无数的变化,但又跟引起感冒的生物病毒不一样。为了制造病毒,无良程序员编写并测试病毒代码以确保病毒能自我修复,监控指定事件,然后再进行传播制造病毒来传破坏性事件及恶作剧。
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危害
1.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bai息系统安全保护du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往往会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弱点进行传播,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是防病毒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完美的系统是不存在的,过于强调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将使系统多数时间用于病毒检查,系统失去了可用性、实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信息保密的要求让人们在泄密和抓住病毒之间无法选择。病毒与反病毒将作为一种技术对抗长期存在,两种技术都将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得到长期的发展。
1.2.1寄生性
与生物病毒相似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
1.2.2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有的计算机病毒能不断繁殖,就算用户进行正常操作也会不停复制。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井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
1.2.3破坏性
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通常表现为:增、删、改、移。1.2.4潜伏性
病毒程序不用专用检测程序是检查不出来的,因此病毒可以静静地躲在磁盘或磁带里呆上几天,甚至几年,一旦时机成熟,得到运行机会,就又要四处繁殖、扩散,继续为害。潜伏性的第二种表现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内部往往有一种触发机制,不满足触发条件时,计算机病毒除了传染外不做什么破坏。触发条件一旦得到满足,有的在屏幕上显示信息、图形或特殊标识,有的则执行破坏系统的操作,如格式化磁盘、删除磁盘文件、对数据文件做加密、封锁键盘以及使系统死锁等;
1.2.5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少数,病毒也隐藏自己以免被发现。隐形病毒隐藏在段中,假代码伪装成文件中的工作代码。
1.2.6可触发性
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措施(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