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此次投标核心交换机BigHamer6800系列交换机中实现了在RFC2328中定义的OSPF Version 2的各种特性,包括:
Stub area —— 利用Stub area来减少协议流量。
认证 —— 在OSPF包交换的过程中,支持简单明文认证和MD5认证。
配置接口参数 —— 包括认证的密码,邻居的超时时间,HELLO包的发送时间间隔,重传间隔,接口的输出时延,端口的花费,DR选举的优先级等等……
virtual link —— 支持virtual link。
路由聚合 —— 支持路由聚合(area range)。
与其它路由模块之间共享路由信息 —— 用redistribute命令可以把路由信息从其它模块引入,也可以把路由信息提供给其它动态路由协议,并且有精确的过滤和调整能力。
5.3 组网方案的评价
5.3.1 校园网的先进性
当今世界,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的方案要适应新技术发展的潮流。既要保证大学网络的先进性,同时也要兼顾技术的成熟性。一个大型网络光是能用还不够,必须优化设计才能这真正发挥网络的功能。
5.3.2 校园网实用的投资保护
对于投资的保护,是人们都关心的问题。每个设备都进行严格的选型,在满足设计原则的功能前提下,提供最具性价比的设备配置方案。成功的网络投资者注重的是投入收益比,而很好的投入产出比要求网络的高性能价格比和强兼容性。对不同技术和设备的兼容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投资。“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网络性能,同时保证投入最长的生命期”是投资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则。本方案也是可以平滑升级到线速万兆接口的,合理而且有效的保护了用户的投资。
5.3.3 校园网络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这个方案对于网络的重要应用完全支持采用冗余的设计,整网具备良好的健壮性,支持对于重要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支持采用多条物理链路交换机之间做标准的802.1ad的捆绑,进行逻辑Trunk的链接,既能充分利用网络端口实现成倍的带宽,同时也达到了一个负载均衡和链路备份的目的。对于服务器的可用性实现,我们的基本思想是服务器群连接到原有设备cisco4006,然后通过双链路分别连接到2台万兆核心,保证了高可用性。
5.3.4 构筑高安全性网络
对于安全性我们将通过对湖北工业大学用户的区域划分,和对应用层的划分来逐级实现网络的安全性。对内的安全实施包括用交换机进行VLAN的划分,在路由中创建访问控制列表,如此可对一些网络用户实行可控的安全级别。对于业务主机,例如服务器将通过用户权限的认证,实现用户与业务的隔离,避免非法用户的侵入。对重要数据库采取安全备份的机制,避免突发事件造成重要数据的丢失。支持通过防火墙对外部网络的非法访问进行过滤,防范于未然。
5.3.5 具备后续可扩展性
由于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应用的不断发展,网络系统必然随之不断扩大。因此,目前的网络设计必须为今后的扩充留有足够的余地,以保护用户的投资,保证用户今后三到五年的网络扩充升级能力。没有人敢说“我的网够用了”。数据网络的速度从从10M到100M、100M到1000M,到10000M,用户的数据传输需求从1K到现在的整个硬盘;网络速度在以指数级的发展,而网络需求也以指数级增长。一个成功的高校社区网络会具备很强的扩展能力,无论在支持的用户数量方面、对目前各种网络标准的支持还是在对未来新型技术、新业务的支持上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结 论
本文档在指导教师林弘老师以及计算机2003级03班同学们的帮助下,历时三个月,终于完成。期间,经过查阅收集国内外文献资料,一方面充实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确定了局域网相关技术策略。针对局域网络组网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整理出一个“学校局域网的组建和维护”的方案。
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技术为核心技术的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速发展,在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计算机网络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实验性网络研究,经过70年代中后期的集中式、闭关网络应用,到80年代中后期的局部开放应用,一直发展到90年代的开放式大规模推广,其速度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任何学科不能与之相匹敌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从科研、教育到工业,如今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使能和支撑作用。就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发展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按照集成的哲理,运用网络的手段,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入手,以典型应用为突破口进行工程推广,继续走产、学、相结合的道路。 现在网络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点,网络新产品追求更快的性能指标,以提供更大的带宽促进商业应用;用户则要求网络技术在更加安全可靠的情况下提供象电话一样简单、易用的服务;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相关技术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计算机网络又面临着新一轮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人类将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致 谢
本文档在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尊敬的文档指导老师——林泓教授和朱倩老师。林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学识和探索真理胡的科学精神,对我影响至深。激励着我在写作中不断努力,奋力前行。
在本文档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老师的大力帮助和指导,这里要再一次感谢林老师,还有朱老师的帮助。两位老师对本文档的写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些建议让我在茫茫书海中寻获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陈有祺、吴功宜,计算机网络基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 孙江宏,局域网组建及应用培训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3] 吴礼发、谢希仁,网络原理与技术教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年9月
[4] 张国清、李涤非,CCNA学习指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4月
[5] 高传善、毛迪林,计算机网络,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4月
[6] 于东智,最新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7] 胡元林、张黎明, 小型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7月
[8] 孟绣宇,. 网络安全cisco解决方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0月
[9] 曹妍苇, 网络系统集成一点通,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
[10] 邱国栋,网络基础及internet实用技术,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11] 于群, 局域网的组建、管理与维护,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