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所属专业类别:教育类
资源名称:论量化研究方法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J]
资源说明:《教育探索》2004年第11期(总第161期)
资源关键字:量化研究;教育科研;发展趋势
资源作者:佟庆伟
资源类型:文本类素材
资源语言:中文
资源正文:
论量化研究方法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着“两多两少”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教育科研人员不重视或没能掌握有效的教育科研量化研究方法。教育科研的实践证明,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量化研究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广泛性、深刻性、普及性和现实性的特点。量化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量化研究;教育科研;发展趋势
目前,在国内发表的教育文档中或诸多的教育科研研讨会上,人们会发现存在“两多两少”的现象,即: “经验性”文章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文章少; “思辨性”文章多,具有科学依据和有数据支持的文章少。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很多教师(或教育科研工作者)不重视或没能掌握有效的教育科研量化研究方法是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我国应用量化研究方法的现状
教育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在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却长期停留在传统哲学的抽象辩证思维的水平上。
20世纪初,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得到很快发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采用精密的科学方法,即采用数学和物理的方法。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科学研究开始采用量化方法,注意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注重用数学工具处理所得的资料与数据。1904年,美国著名教育测量学家桑代克发表了《精神与社会测量学导论》这部测量史上的巨著,阐明了“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测量”的观点,为教育测量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40年代以后,各种量表和教育统计方法不断完善,并在教育科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此,各种量化研究方法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在我国,受传统思维方法的影响,受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因而对教育统计、教育测量等数学方法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至今,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基本上沿用传统的个案分析方法、思辨方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在我国,应用量化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中央教科所刘远图同志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教育科研文档中使用数学方法的频率与水平大大低于美国。
中美教育科学研究刊物使用数学方法统计表
期数 篇数 表格 百分数 平均数 方差 相关性 假设检验 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取样
中
国 40 205 25 55 23 13 5 10 3 1 12
12% 27% 11% 6% 2% 5% 1% 1% 6%
美
国 5 26 8 9 9 7 5 4 5 1 6
31% 35% 35% 27% 19% 15% 19% 4% 23%
注:表中数字指使用该方法的文档数,百分数指使用该方法的文档占文档总数的百分比。
具体调查结果见上表。
在我国,由于很多教育科研工作者不重视量化研究方法或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定量研究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有的研究人员虽进行了实际调查,花了大量的时间,取得了许多有用的数据,但由于缺乏量化研究能力,结果只能使用简单的百分数、平均数作出定性解释,未能深人挖掘所得数据中蕴涵的大量有用信息,未能发挥数据的潜在作用。许多教师长年从事教学工作,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与数据,但
由于缺乏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处理的能力,许多教师面对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束手无策,分析不出来在大量随机数据后面的教育规律,造成了今天的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却上升不到理论高度,很多文章就事论事现象严重,形成了“经验型”文章多, “总结型”文章多,而高质量科研文档少的局面。
二、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
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随着研究的深人、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且它的量化水平会越来越高。例如,物理学源于哲学,起初也大量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自从物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后,量化程度不断提高。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高度量化、高度数学化的学科。再如,古代医学是靠“切脉诊病”的模糊方法,而今天医院的化验单上全部是精确的量化结果。因此,一个学科量化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这个学科的成熟水平如何。
从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层次上分析,科学研究主要有四个目的,即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这四个主要目的的关系不是平行的,是分层次的递进关系,前一项研究是后一项研究的基础,后一项研究只有在前一项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准确的预测,只有根据准确的预测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描述”是科学研究的最低要求,“控制”才是科学研究的最高要求。而在达到高层次研究的目的所涉及的往往是科学理论中有关变量之间的量化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的内容,若没有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支持就不能达到这些高层次的研究目的,只能停留在“描述”或“解释”的水平上。因此,从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上看,要想达到高层次的研究目的,必须引人量化研究方法,“先定性,后定量”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同样应遵守一般科学研究的规律,因此,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与研究的深人,引人量化研究方法是今后教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量化方法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量化研究方法的优势
从教育科学内部来看,引人量化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必要性与现实性。“数字”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教学和科研的成果,“数字”是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工具。量化研究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广泛性、深刻性、普及性和现实性等特点。
客观性:用数字描述事物比用语言描述更客观、更具说服力。“实事求是”是一切科研工作者遵循的准则,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 “事实胜于雄辩”,是科研工作者求实精神的具体体现。
准确性:用数字“刻画”事物比用语言描述事物更准确。“您的教学效果比张老师的教学效果略好”,这条结论的含义是什么,二者相差多少,差异是否显著; “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有联系”,联系的密切程度如何,这些问题用语言描述就显得很模糊。只有借助于“数字”才能准确地“刻画”出事物的内在联系。
广泛性:量化研究往往是建立在大量抽样统计的基础上的,同个案分析相比较,量化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具广泛性,更具说服力。如:要说明儿童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用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描述要比举例说明更科学,其结论更具普遍意义。因为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特例总是存在的,用特例说明一般规律欠科学。
深刻性:一个学科的量化水平往往能代表这个学科的发展水平。在科学研究的四项主要研究目的中,描述、解释是基础,预测和控制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研究目的往往需要借助量化研究方法,否则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解释的水平上,只能就事论事。
普及性:教育科研的量化研究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不懂得量化研究意味着首先看不懂别人写的研究性文章,就不可能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任意翻开一本国外有关教育科研的杂志,就会发现纯论证性的文章很少,不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文章很少,要看懂这些文章,就要懂得一些基本的量化分析方法。因此量化研究方法同外语一样,已经成为一种交流工具,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现实性:如果说过去那些复杂的、烦琐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学计算过程阻碍了量化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那么今天因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而使量化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之中已成为现实。随着各种高质量的教育统计分析软件的出现,使过去难以使用的各种量化方法、特别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计算机上可以灵活使用,研究者只要输人各种原始数据,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便会很快呈现在研究者面前。
四、量化研究方法的发展动态
从20世纪初开始,量化方法被应用于教育领域,经过80多年的发展,各种量化方法与技术不断充实与完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目前所使用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概括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理论已趋于成熟,并成为教育科研的有力工具。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模糊数学的迅速崛起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多层分析法(Muti-level-Data-Analysis )、元分析法(Meta-Analysis)等现代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处午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描述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简缩数据和描述数据。描述数据如制作次数分布表、画直方图等,可使数据变成易于理解的形式;简缩数据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一些常用的统计参数,可揭示数据的某些特征。
推断统计分析方法则是通过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对总体的某些特征进行推断、估计和预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平均数差异性的检验(T检验)、方差的差异性检验(F检验)、计数数据的检验(x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均属此类分析方法。
由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往往涉及多变量、大样本的统计数据,具体计算过程都比较烦琐、复杂,若没有计算机支持,很难在实际过程中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迅速崛起,并在教育科研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和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手段可以实现变量间的预测、控制和因果关系分析。它不但可以找出数据之间的外在联系,而且可以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带有规律性的联系,既能解释现象,又能发现规律。
近十年来,国际上在教育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这一领域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技术是元分析和多层分析。例如对于同一个项目,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时期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调查结果不同,过去无法对这些重复调查或测试数据进行准确的定量比较,利用元分析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如,学生的考试结果是由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四个不同层次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多层分析法可以精确地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考试情况。当然,目前这些理论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总之,无论从国外教育科研的发展动向来看,还是从教育科研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析,在教育科研中引人量化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也反映了未来的教育科研发展趋势,应用量化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优越性、必要性与现实性。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量化方法的重要性,并不是说量化方法是万能的,并不排斥定性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定量分析只有建立在定性分析基础之上才有意义,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才更具生命力。不过,就我国教育科研的现状而言,使用量化方法的水平还比较低,这应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体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刘远图.教育科学研究中应重视定量方法[J].教育研究,1995,(2).
[3]张炊,等.教育研究中的多层分析方法[J].教育研究,1995,(2).
[4]张厚粲,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 北京:XX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程书肖.等.教育统计方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资源评价: 目前,我国教育科研工作中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比率远远小于美国,这使得国内的研究“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教育科研人员、没有意识到、不重视或没能掌握有效的教育科研量化研究方法。教育科研的实践证明,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同时学科的发展也必将经过从质化到量化的过渡。量化研究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广泛性、深刻性、普及性和现实性的特点。随着各种量化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量化研究方法成为未来科研发展的趋势,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才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