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层次问题
层次结构是高等教育的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是一种纵向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教育。各层次之间在规模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层次结构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问题:层次比例、层次结构、层次内部关系的不合理
(一) 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层次比例
按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分别将15%和50%作为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由于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变迁,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正在逐步向大众化发展。以全国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为例,1980年为166万人,占18—22岁人口(大学适龄人口)的2.24%;1990年,学生数增加到442万,占适龄人口的3.45%;2000年,学生总数达到1184万,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增加到了12.9%。到2002年底,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激增到1600万人,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历史性地达到了15%,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转变。
如果我们对已经走过大众化发展道路的有代表性意义的国家进行分析探讨,可以发现它们的高等教育层次体系都有“重心结构偏低”这样一个特征。以美国为例,从近几十年美国教育的发展来看,由于低层次社区学院适应社会的多种需要,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合理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相比之下,我国普通高校专科在校生的比例一直偏低,只占本科在校总数的一半左右,而且在专科生中,师范生,工科生合计占专科在校生的一半以上,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层次重心一直偏高的局面,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合理的层次结构模式。
具体来说,考察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情况,
年份 在校人数(万人) 层次比例
合计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
1985 179.04 8.73 112.26 58.08 8:100:52
1989 218.34 10.13 132.12 76.09 7.6:100:58
1992 227.85 9.42 132.94 85.49 6.8:100:64.7
1995 305.18 14.54 163.82 126.82 8.9:100:77.4
1998 643.0 19.9 257.6 365.5 7.3:100:130
2000 939.9 30.1 411.8 498.0 7.3:100:120
2001 1214.4 39.3 535.4 639.7 7.3:100:117
可以发现,我国层次结构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至1998年,期间专科在校生几乎以每年近10万名的数量规模在增长,从1985年的58万增加到1995年的126.8万,翻了一番,研究生在校规模也增长了6.5%,层次结构模式得到很大改观,三者之比由1985年的8:100:52转变为9:100:77,但是仍没有脱离原来的发展模式。第二个阶段是从98年扩招至今,层次结构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研究生、本、专科生的比例成金字塔的模式,但是,专科生与本科生的比例相差的不太大,并且从1998年开始,专科生的比例还一直处于下降的情况。可见,尽管从规模上达到了马丁.特罗所定义的“大众化”,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部层次结构却并没有相应调整到合理的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结构不相适应的层次结构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没有培养出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既需要研究型人才,还迫切需要应用型的高素质技术工人。90年代以来,我国石化、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为主体的新兴产业正在上升,旺盛而多样的市场需求要求大量的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而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不能适应发展,所以急需要高校来培养和提供这些高科技的技术性人才。但近年来,各专科学校却在追求大学,追求学历,我国各专科学校的“升格”之潮一阵高过一阵,这与市场的需求背离甚远。一般来说,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结构模式应该呈金字塔型,而现在由于高等教育层次不合理,我国的就业人员队伍却呈现出倒金字塔型。从人才市场上反馈,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严重缺乏。以北京为例,一线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180万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到70万,仅占38%,受过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15%;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以上仅占3.5%,而按我国现阶段工业水平的要求,高级技工至少应占7%。正是实用技术人员和高素质工人的缺乏,导致产品质量无竞争力。这就反映了我国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层次的薄弱。正是由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层次的薄弱,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病态发展。一方面,让研究生或本科生去干一些本该由专业技术人员干的工作,造成专科生过剩的假象;另一方面,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从事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又缺乏实际操作的本领,这是专科生在就业市场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由此又导致目前许多省区的低层次教育的生源出现了问题,尤其是高职的报到率很低。办学方也缺乏积极性,一心追求盲目升格,办学效益很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 界限不清的层次内部关系
一般来说,只有形成合理分工、有机结合的层次结构状况,高等教育才会有高质量的保证。而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总体上突出表现为划分不清晰,且界限不清。我国的高等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办学模式等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致使高等教育影响了质量,缺乏特色,没有形成鲜明分层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方面难以形成高水平的、个性化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学,与世界著名大学构成对话平台,在世界高、精、尖的学术或学科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低层次教育也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市场上立足和竞争,充分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的形势下,这种情况凸显得更加显著。例如,我国专科教育多少年来都是“压缩性”的本科教育,而职业教育又基本上混同于专科教育,这样就使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一块本应属大众化生力军的低层次教育目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形成自己的地位和生成体制,招收学生仍按普通高校的体制,捡普通高校的尾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也多半是普通高校本科的翻版或压缩型,缺乏特色和生命力,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作用。
二、对策:增强外适性与内适性,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考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合理性,往往从对外适应性和内部衔接性两个维度来分析。所谓的对外适应性是指不同层次和规格的人才应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不同层次上以准备直接就业为目的的人员数量、素质与外在社会要求的关系;内部衔接性主要是指存在一定衔接性的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的关系。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也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一) 保持高等教育低重心的扩展方式
高等专科教育的规模应进一步扩大,以满足我国当前对低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增量应主要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的发展。在目标上,高等专科教育应主要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可承担大学基础教育(转学教育)的任务;另外也要满足成人继续教育、补偿教育、闲暇教育的要求。在管理上,以省级和地方管理为主,地方投资,服务地方,专业与课程设置要与地方实际相结合,要办出特色,突出低层次与灵活多样的特点。在收费与入学上,应降低标准,考虑到我国大多数家庭收入较低的现实,实行低学费政策,降低入学标准,以满足更多人的教育需求。在学习年限上,应改变过去以三年制为主的状况,以两年制为主,也可以有少数四年制的职业教育。
(二) 以社会需求预测为依据调整层次结构,形成合理的社会需求导向
要科学预测和规划好本专科招生人数的比例,注意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快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通劳动者,避免同时出现过度教育和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以便利用有限的资源更快地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要在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的层次和职能分化,逐步建立由少数研究型大学、各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和多种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专科学院等多种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最终建立合理的人才需求导向,使人才的社会需求理性化。
(三) 树立分层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尽快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水平,提高我国在高科技时代的国际竞争实力,二是逐步地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水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对尖端科研人才的需要主要是重在质而不是重在量,而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则主要是受劳务市场的影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其专业结构与数量的问题十分重要。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应该是精英和大众并举,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突出提高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扩张大众化院校的规模的指导思想,树立“提高研究型,扩张大众型”的发展战略,建立分层的高等教育体系。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使这些大学在学科水平、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方面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及短期高等教育,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完善人才结构体系,形成一个自主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职业型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使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承担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任务,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避免本来就十分紧张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重复设置和浪费。
资源评价:本文关注的是近几年我国比较热门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问题,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层次不合理,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在为培养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上存在欠缺。通过分析,文章从增强外适性和内适性的角度,提出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建议: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必须要有一个理性和整体的规划过程,而其中高等教育的各层次更急需一个有战略性意义的准确的定位。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建设只有树立综合系统的发展观,而不是偏执于一角,才能充分发挥我国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满足自身的需求,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