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与同学交流合作,协同学习并不一定要拘于某种固定形式,这种合作交流的学习可以是多形式、多方位的,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如上案例一样,学生根据意愿自主选择独立或合作完成目标时,不再局限于同一小组成员。老师对个别同学的创意或有简便方法进行简单扼要的推荐,引导部分同学尝试这些同学的做法,自然而然地对实践操作中的学生进行了多层次的分组。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最主要的是一个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但这种动手实践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存在,不能搞“齐步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按照就近发展原则,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自主探索,获取自身不断向前发展的成功。当然,在这获取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分工、同类目标分组等方式,一起探索完成课堂任务要求。
(三)指导学练零脱节
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而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态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优化,有效促进教学向深层次生成。
1.学练有度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拓展练习。不仅需要控制练习中的量,还应该考虑练习的广度和深度。
(1)练习中“量”的把握。在有限的时间里,练习的“量”大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办法完成;“量”小了,学生三下五除二做完了,没事了就会乱捣鼓电脑。而且各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不一样,其基础知识和操作水平也不一致。一个练习布置下来,操作熟练的学生很快做完,无所事事了、东张西望,而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同学则是好长时间也不能完成练习。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采用了附加题的形式,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达到课堂规定的学习要求。对于操作熟练的同学,可以选择额外布置的题目,让他们带着挑战性的心态去完成练习。当然,小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强度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加大练习的“量”,笔者有时候,也会让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担当“小老师”,去指导那些完成练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中“深度”和“广度”的调控。
信息技术课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可操作性极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它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学生之中一部分动手能力比较欠缺的人来说,一节课的内容想当堂吸收,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对于课堂练习的“深度”我们不妨多分几个层次,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目标,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虽然这样做教师教学准备的工作量大了,但这既解决了学生练习中众口难调的的尴尬局面,又可以让那些能力水平稍有欠缺的学生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2.指导有法
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情感、教学态度、教学机智都影响着学生的生成。作为实践操作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练习,对待知识、能力、学基不一致的学生,老师在学生练习时应该如何指导?
(1)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对于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的学生,教师只需要为其准备相应的练习资料,遇到问题进行讨论、互助,协助他们完成相应的练习。以合作伙伴角色的身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案例4]《我的文章在哪里》
师:好!我再强调一下我们的考察方式。我将按照顺序,从A组到F组,F组结束后,如果还有其他方法的,我们再从A组开始。好,下面先请我们A组推荐一位同学。
生:(A组代表)单击开始菜单,指向程序,指向资源管理器,找到并选中文件拖动到桌面上就可以了。
师:(心中想,这是在同一个盘内的移动操作,这样原来地方还是有原来文件的,其也组的同学应该能够看出来)这是我们A组代表的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其他组的学生)他用的这种方法不对,这样在原来存放文件位置还是有的。
师:(故意装作不知)真的吗?请你来给我们检查一下。
生:(学生示范)
师:果然,在原来位置的那个文件还存在。那应该怎么办呢?
师:看来,我们每组的代表同学要获得全班同学的肯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极具挑战性的。书上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所有场所的。所以接下来的各组同学千万要注意自己的操作和语言。下面有请B组。
……
生:(E组代表)首先通过搜索我的电脑,找到待移动文件,然后剪切,再回到桌面,右击粘贴,就完成了。
师:E组同学也完成了,再请其他的同学来点评一下。
师:这位同学很好。他能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活用起来。
……
教师在学生反馈交流的过程中也成为了知识建构的成员,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学生学习的顾问。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自主探索精神的学生,教师要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如帮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能有效完成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方面的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给予一定的检查、评价等。
(四)真实评价零功利
1.关注全体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评价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练,勤实践。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不断挑战、创新。
2.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外显行为。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特征是其主体作用发挥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等学习行为特征,就能判断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及时通过评价作出有效调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尝试、反思、重组等多种综合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最后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具有学生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1)参与状态。一般而言,衡量学生参与程度的标志有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广度,一要看学生参与的人数是否是大多数,是否涉及到学生的各个层面;二要看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上是否有保证。深度,要看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所解决的问题是否是深层次的问题,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还是被动地参与。
(2)交往状态。一看是否能开展合作学习,参与的热情、情感体验如何,二看是否形成互相协作、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风尚。
(3)思维状态。观察学生是否通过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习有关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如何。
三、反思与体会
常态教学让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让学生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天地里,感受到学习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志得神怡,情怀激荡。所以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常态教学就是讲究实效的教学;常态教学是生成性的教学;常态教学是一种平实的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虽然受多种因素、条件限制的学科,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思考如何优化该种教学方法,都应该立足常态,让学生的发展作为最终的目标。常态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回归,也是课堂教学本色的显现,这样的教学回归了原点——课堂价值,回归了本体——课堂学习,回归了落点——学生发展。关注常态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把新课标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在常态课堂中落到实处,满足师生共同发展的共同需求是是老师的不懈追求,也是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罗志定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 2006.6
[2] 肖川 《论教学与交往》 1999年
[3]刘铁芳.沉重的书包与教的权利[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