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主题双进度——学生课堂学习潜力的“挖掘机”
王德敏
[内容摘要]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本文通过一些教学案例探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同主题双进度的教学模式,阐述了如何基于同一主题双重进度的设计思路、发布时机及辅导方式等,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目的。
[关键词] 学习主题 双进度 学生潜力
什么是同主题双进度呢?这是从传统单进度教学改进的一种模式,传统单进度教学模式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并未对学生加以区分,教师给予学生的任务难度及操作时间是同等的。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存在差异,操作速度也存在快慢,往往一个任务布置下去不久,当一部分学生还在尝试解决阶段时,另一部分学生就已经完成任务,提示老师已经操作完毕,等待老师布置下一任务,还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还未完成任务。以下是我调查了同一年级段同一课时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如图1:
图1:同课时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比较图
图中所分析的虽然只是一个课例的任务完成情况,但可以反映出学生课堂练习完成现状。那就是总有一部分学生来不及完成课堂练习,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能提前完成课堂练习。如何在这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中,让原来来不及的学生提高完成率,让提前完成的学生能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探索活动呢?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差异,可利用精心设计的学习材料或采用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同主题双进度教学策略。同主题双进度是指在课堂上某个主题任务学习时,让大部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基本任务——即第一进度的学习,而部分已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即时获取第二进度,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第二进度当中,而不是无所事事或做与本课内容无关的事情。第二进度与前面的基本任务都是围绕在同一个教学主题,但在这两个进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便能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学习潜力。
精心设计——同主题双进度的核心基础
1、材料设计暗藏入口
在信息技术操作课的教学中,学习材料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学生的知识获取都是基于学习材料。因此有必要对学习材料应该进行优化处理,同一材料包含学生两种学习内容,即在同一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双进度的设计。双进度的学习并不是同步进行而是采用递进的方式,只有完成前一进度才能进行第二进度的学习,同时在第一进度学习材料中设置反馈途径,为第二进度的学习提供继续学习的入口 。
案例:某位教师在进行《文件解压缩》教学时,在学习材料上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安排文件解压缩这一任务时,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解压缩文件,而是打破常规给压缩文件设了一个密码,而这个密码是由前面学习材料中3道选择题的答案组成。这几道选择题的内容设计成前面第一进度的知识巩固,只有理解了前面的知识,正确做出了选择题的答案,才能成功地解压缩文件获取第二进度的内容。这样巧妙的设计就实现了第一进度学习材料暗藏了第二进度的入口,不仅让全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让完成第一进度的学生及时打开第二进度的大门继续学习,从而发挥这部分学生学习的潜力。
2、任务设计难度可调
如果说学习材料是基础,那么任务设计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就是通过任务实现的。要实现同主题双进度的教学,必定要精心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差异性,任务应该设计成具有冗余度大,学生难度可选的模式。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进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较低的第一进度,能达到最基本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则可选难度较大的第二进度,可以在知识的拓展,作品的创新,内容的丰富等各方面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以下是我采用同主题双进度前后效果的对比实例。
改进前案例:《名片DIY》一课,我以“名片制作”主线贯彻起始,充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名片制作的这一任务让学生学会自定义纸张大小,页边距的设置。这一任务本来不难,由于名片制作中不光只是设置大小,还有名片内容的输入,比如姓名、学校、地址、爱好、电话号码的输入,还要灌输学生的审美观,即输入好内容后还要进行文字字体、字号和颜色的设置,让名片更加完美。在页面设置环节学生经过探索和教师的指导完成的比较顺利,但到文字输入环节,但是部分学生输入文字速度比较慢,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输入学校名称、家庭地址、个人爱好这些文字比较多的项目从而造成后面对名片美化的设置缺少时间进行探索。而另一部分打字速度快的学生则不存在这一问题,他们做完后却因为老师没有布置其它的任务,只好等待其他同学做完,或等待教师讲评。
改进后案例:面对这一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同主题双进度的教学模式。考虑到学生文字输入速度快慢不一的现状,我将学习材料名片采用半成品加工的方式,而且提供难度不同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初级版,里面要求完成名片最基本的操作,页面大小设置和页边距设置,文字输入部分内容不多,只包括姓名、电话号码这些名片最基本的元素,减小学生输入文字的难度。而高级版名片只除了这些基本要素要输入,而且还有家庭地址,学校校名,个人爱好,而且排版方式也有竖排和横排两种,学生还可以进行字体、颜色和风格的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拓展的能力,达到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目的。经过本人统计,得出这两个班级名片制作任务完成率的对比图,如图2:
图2:两种教学模式效果对比图
改进后的教学任务设计安排就减小了课堂中程度不一的学生在操作时所花时间的差距,通过难度可调的任务让学生不再为难,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任务设计修改成采用半成品加工,两种版本的名片设置的模式,即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也留了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潜力,从对比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名片的完成率也大大提高。
进度发布——同主题双进度的告知技术
有了精心设计基于同主题双进度的学习材料和任务设计,那么我们就要在合
适的时间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同主题双进度中的第一进度是面向全班学生发布的,而第二进度则是针对部分基础好、操作快的学生群体。以下为教师发布双进度任务发布示意图,如图3:
图3:教师双进度任务发布示意图
以上两种进度针对的是不同的学生群体,如果不加以考虑告诉全体学生,势必会发生干扰现象,即学生不知道到底是完成哪个进度的任务。为了不干扰未完成第一进度的学生,第二进度应注意发布技巧,只有完成前面的进度才能获取后面的进度,这就需要我们想方法采用一些进度发布技巧。
口头告知,简单而又实用
案例:《OE通讯簿》这一课中,我布置任务的第一进度是要求学生将本组的同学的姓名、邮件地址输入到Outlook Express软件的通讯薄中,建立联系人。第二进度则是已完成的学生再根据这些已经输入好的联系人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的联系人组,比如好友组,男生组和女生组等,这样可以让这些学生充分体会利用联系人组群发邮件的好处。由于第一进度涉及到文字输入的内容比较多,多个人的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大部分学生需要较多的操作时间。当操作速度快的学生高兴地表示做完了,这时我就微笑地给予学生适当地表扬。同时用口头告诉他可以将这些联系人进行分类操作建立符合自己需要的联系人组,效果将会更好。如同QQ软件中的群组设置一样,这样学生就兴趣十足地进行第二进度学习。
这种教师直接用语言告诉学生的方法,虽然十分简单实用,但它只适用于个别学生能够提前完成第一进度的方法。如果能提前完成第一进度人数比较多,那教师一个一个地通知或不停地提醒学生开展第二进度的教学,就显得不那么聪明,因为有可能造成时间的浪费,同时又有可能漏掉个别学生没有通知,这时就需要采用其它方法。
课件提醒,直观而又清晰
案例:《Acdsee简介》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布置了一个这样的任务,给出几张图片,分别有jpg、gif、bmp三种不同格式的,要求根据这些图片里面的内容制作出一个教师自编软件的头像图片。由于软件中对头像图片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大小为48×48像素,图片格式为bmp。学生要利用acdsee进行裁剪图片、调整大小的图片编辑。任务发布下去后做的慢的学生还在慢慢的探索阶段,但做的快的同学很快就完成了,他直接采用了bmp格式的图片进行裁剪,调到48×48像素,并且成功地完成了头像图片的更改。头像图片设置好了他就完成了第一进度,此时教师利用ppt课件给出了额外的任务,要求完成的同学思考问题“你能用其它格式的图片制作头像吗?”,让学生思考格式转换的问题。因为在jpg格式的图片内容更加漂亮,制作出来的头像更受欢迎,这样学生就有兴趣继续第二进度的学习。
课件是教师辅助课堂教学常用的载体,因此把一个任务的两个进度放在课件上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非常直观,一目了然,做完了就可以看见。通常可以把思考、探索、拓展的项目放在这里,让学生再完成基本任务后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教学文档]学生课堂学习潜力的“挖掘机”(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