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 1、将文档大小改为400×300,文档背景色改为“FFFFCC”
2、导入图片“背景.jpg”到库
3、新建图形元件“背景”,将图片“背景.jpg”放入该元件
4、在场景1的图层1的第一帧插入元件“背景”,将其坐标定为“(0,0)”
5、在图层1的第40帧插入关键帧,将图层1的第1帧的中元件变形为原大小的10%,
并将其Alpha属性设为10%,为第1帧添加补间动画。
Flash截图:
我问学生:“大家想想是什么原因?”有的同学说:“可能是帧选错吧。”“帧选对的,是第1帧,实例可能没有选对。”……这时,娄瑜自己说:“老师,我知道了,我在第4小题插入的不是元件,而是位图。我只要清除关键帧,重新插入元件就可”。“很好”,这时,该是我分析错误的时候了:“位图是不可以改变透明度的!把位图转换成元件,那就可以设置透明度了。” 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难点。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用错误“激活”课堂,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同时也“消化”了教学难点。
2、以人为本、宽容赏识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经常会发生一些尴尬的情景。
一个具有高度教学机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信息能敏捷而快速地捕捉和把握,然后对这些信息迅速地作出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最后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境,采取恰当的、最优的对策和措施。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课堂上出现了种种所谓的突发事件,或不和谐的声音,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并把它纳入正常的教学进程中有效地使用,这样不仅圆满地完成了预设任务,并且能够生成和完成新的教学任务,课堂也因生成而更加充满智慧,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片断:“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教学的片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引导学生欣赏、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释图层的概念,演示有关图层的操作。我给学生的综合实践:给学生四个选题,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知识基础,进行简单的图像合成。
师:下面我们随机来看一个同学的作品,5号同学的作品
生:满堂大笑。(原来该同学选取了其中一个选题即“装饰自己”,他不但给自己戴上了黑色的帽子、墨镜,还把一根香烟放到了自己的嘴里,配有“我够酷吧”文字)
……
(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化尴尬为精彩。)
师:如果吸烟,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不允许的,学校发现后要批评甚至要处分你的,况且吸烟有害健康。
生:老师我不会吸烟。
师:那就好,如果没有那根烟的话,会更酷!现在把那根烟除掉。大家说,我们该怎么办?(把尴尬情景引入到新知识上了)。
生:……
师:很简单,删除图层即可。所以我们在图片处理时,如果需要对保存过的图像进行修改,必须保存为“*.psd”格式,不能保存为JPG格式或者GIF格式。
教师应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智慧的展现过程。变化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师的教学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
3、灵活调控、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很多学生由于创造力丰富,经常会就一些问题提出疑问,虽然有时候不是那么切合主题,可是却很新颖。这时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当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而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将那些有益的,有价值的课堂生成的内容作为生成课堂的一部分,同时把生成的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维持了应有的教学气氛,也尊重了学生的自我创造性,为他们的思维发展留取了更大的空间。
教学片断:以案例1为例
这位老师课堂上碰到的“意外”我也碰到,当时一位自称是“电脑高手”的男生,高高举起他的手,大声说:“老师,你上节课说的一个工作簿最多能创建255张工作表,是错误的。不信,你来看我的电脑,我已经创建了260张工作表。”我一看,果真如此。这时,其他同学也好奇地来看,并说:“真有,我也试试。” 这个
问题估计是“教材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软件的版本不同”,但是我一想到该学生一下子点出260张工作表,不容易,毅力可嘉。我想到了何不利用这一“发现”把后面的“宏”的内容给学生讲一下,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循环语句的特点和作用。为此,我对本节课作了临时的调整,录制宏、编写循环语句、运行宏,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了计算机工作的效率。我想经过我这样的处理,这个班级对循环语句的印象肯定要比其他班级来的深刻。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善用学生的发现共同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能使课堂不断闪现“智慧之光”,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总之,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教学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预设教学被打乱,需要教师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灵活的策略,同时要认识到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能会对教学任务和教学进程有所影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因这些“生成”而“精彩”。
主要参考文献:
1、苗逢春主编《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赵连顺:运用生成性资源“精致”数学课堂,《教学与管理》2006.7
3、吴志宏:《呼唤有智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