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怎样“炼成”——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的把握与处理 章建萍
本文以浙教版课本为例,通过“曾经的困惑感受”、“破解困惑之谜,掌握技巧”二大步骤,就高一新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学习中实现有效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力求“吃一堑长一智,更上一层楼”,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困惑 技巧 有效课堂
当学生正沉浸在其他学科上酣战之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小学科,却是门庭冷落。课余时间学生无暇顾及,那只能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提高效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大大小小的每一次考试学生成绩几乎遥遥领先,学生满意率优秀,这完全得益于自己对有效课堂教学的不断追求。
一、曾经的困惑历历在目
困惑1. 教学头绪紊乱,造成顾此失彼
新课程实施的第一年,笔者没有很好地梳理教材思路。在教学中,我拘泥于自已的“先入为主,急功近利”以通过会考为目的,自以为是地让学生直接学习多媒体的采集与制作软件。一年下来,发现让学生学完后再提出“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从问题解决的需要出发,规划、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方法”,导致在前面部分的多媒体作品制作中忽视多媒体制作的规划,显然是不可取的。
困惑2. 重操作,轻理论,缺乏两者相辅相成的“鱼水”之情
无论是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大家都把图像处理和动画处理看得至关重要,缘于这些都是会考试题中的操作必考部分。
然而转到平常教学中,当涉及到多媒体技术特征、多媒体作品的设计等理论时,出于这些试题只占会考的1到2题,教师也懒得动脑筋,于是叫学生一划了之。留下的是对学生更多的负担,会考将近,学生会彷徨,到底要不要准备,也不知该如何理解。
操作模块固然重要,理论部分是该与操作势不两立,还是该“手心手背都是肉”?
困惑3. 学生成了“修改操作”的熟练工,却与“过程与方法”擦肩而过
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过程与方法”并不是指简单地让学生知道某某过程需要几步,各需要采用什么方法等等,而是强调让学生参与到某具体过程之中,体验该过程与方法,并通过体验感悟其意义,使学生对过程的参与和方法的运用内化到自己的意识当中,并在某些局部上和某种程度上达到自动化。而所谓“知道某某过程需要几步,各需要采用什么方法”,恰好不是过程与方法的要素,而是属于知识范畴的要素。
课堂实践中,笔者发现有学生将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简单理解为要会操作,会做PhotoShop和Flash的会考试题。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通过会考,耐心地整理出历年的会考模拟题和会考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差不多都成为了“修改操作”的“熟练工”。然而,“熟练工”的只懂操作却不懂“过程与方法”的原理,在最近几次会考中品尝到了不能活用教材的苦头。唯有那些真正理解消化知识点,并能总体把握住课本的核心思想的同学才能解题。
二、教、学、研助自己破解“困惑之谜”
教:然后知困惑;学:然后知不足;研:然后知其美。学习和教研是最好的老师,在不断地跌倒与爬起中,得益于市属教研活动和校本教研的展开,一些方法技巧也因此油然而生。
技巧1.注重新课程教材思路,搭起对知识理解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 )在20世纪
60年代所创,刚开始只是作为一种新的笔记方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按照发散性思考的特征,把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次级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发散结构,见图1所示。
图1 关于水果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这不仅便于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更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使学习者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获得成就感,因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中涉及到选修多媒体知识为第一章和第三章,多媒体技术与
应用这一册,教材分别以“第一章多媒体技术概述、第二章多媒体作品设计、第三章媒体的采集与制作、第四章作品的合成与递交”为教学章节,可谓是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学习思路。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紧张,学生在努力完成“点—分段知识点”的同时,却忘记了对“面—总的学习目标”的理解。这里展示两张在Mindmanager软件中自制的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如下图2、图3所示)。
图2 关于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思维导图
图3 关于多媒体软件工具的思维导图
有了这些思维导图,让学生了解了这些媒体以如何的方式呈现,他们分别是怎样获取的,他们可用哪些软件进行采集与制作,获取以后有哪些应用目的。另一方面,上图中的关联显示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与上册必修模块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总之,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便于串线理解,思绪不会像脱缰的野马,从而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所谓:学海无涯“图”作舟,学亦乐乎。
技巧2.不拘泥于会考试题,串连知识点布置恰当任务
我们的课堂不是单纯的软件培训班。以往的教学中,本人往往对单个的知识点
进行解解,学生对工具的操作把握还行。但不知这些工具在实际生活又有何用?还有一种现象是,讲完了单个知识点后,紧接着以会考试题作为考验学生的法宝。教师备课则显得轻松,但是学生学得却不轻松。好几次,做会考试题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说:又是会考题目,苦海无边啊!还有学生在下课时把书本一抛,发出感叹:总算下课了。究其原因是,学生想学,他们想学得更有趣味些,而不是仅仅做个修改会考试题的熟练工。如何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呢,我们不妨设立几个实际运用的操作例子,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要点,而且亲身经历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历程。
如PhotoShop学习中,图层的复制、选区的使用、填充工具的使用、吸管工具的使用及自由变换的使用等知识点都是比较重要的。何不串连这些知识点,投入到一个实际可应用的环境中,这样效率当然会大大地提高。笔者设置如下任务“制作一寸照片”,以此让学生了解PhotoShop中区域的选定、填充及合成等知识板块。通过给各种背景的图片制作一寸照。这些照片可根据当时学生最感兴趣的人来承担演员。如(图4)所示:
图4
而后,通过相关例题进行乘胜追击,帮助学生真正消化知识。如下列工具能在
PhotoShop操作中选择一个区域的是( )
①选择框工具 ②魔棒工具 ③套索工具 ④画笔工具
A.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释如下:
①选择框工具常用为前两种,当按住shift键时,则为正方形或正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