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欲望 释放天性 优化思维 推动创新 ——小议高中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二)
课前准备:收集大量的素材
课题:设计一幅作品“春天来了”
要求:1. 有背景图层。
2. 有动物植物图层。
3. 有太阳、云层等图层。
4. 有人物图层。
5. 有文字说明图层。
6. 自由发挥,注意画面整体效果,至少对实现滤镜和图层样式两种效果。
7. 最好做到有几个对象就设置几个图层。
采用项目教学法,用到的项目要由浅入深,由易至难,项目教育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度的问题,不要为了培养一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略了后进生的掌握程度,要做到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项目教育法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立和谐的交流平台,博采众长,优化实践思维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在单一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使自己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这种 “定势思维”已经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高中的教育。当学生的思维走向了一种惯性,学生会不自觉地陷入定式思维的误区。处在这样的状态中,学生很难有更大的思维空间。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优化个体思维的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三个臭皮匠”所带来的惊喜。《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这本质上就是一个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要尤为重视解疑这个环节,如何让学生正确地选择,博采众长,优化实践操作思维成了我们着重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例如在上FLASH综合课时,我出了一个综合题,其中第4小题为仔细观察“中国馆”元件,模仿制作“上海馆”元件,要求元件的图像、文字的属性相同。我介绍了该题最常规的操作思路,希望同学们能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甲同学主动上来演示:
新建图形元件,命名为“上海馆”。
编辑“上海馆”元件:插入图像,复制文字。
进入“中国馆”元件,观察并记录图像的坐标及大小,文字的坐标、字体、字号、颜色等各种属性。
进入“上海馆”元件,完成属性设置。
学生反应:绝大多数学生反应平淡,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
教师点评:甲同学完成的非常熟练,他和老师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有没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呢?
乙同学提出以下方案:
复制“中国馆”元件并重命名“上海馆”。
编辑“上海馆”元件:记录下图像坐标、大小,之后删除“中国馆”图像,然后插入“上海馆”图像并设置图像的坐标、大小。
修改文字:修改后的文字属性自动和“中国馆”的文字属性一样。
学生反应:刚才跃跃欲试的学生基本都同意这样一种解题思路,还有1位同学
举手。
教师点评:非常好,这也是一种不错的解题思路,完成的比较快,还有其他方
法吗?
丙同学站起来说,我和乙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但是他替换图片的方法比较烦,得重新设置图像的属性,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我发现库中“中国馆”和“上海馆”的图像大小是一样的,所以我在编辑“上海馆”元件的时候,只要右击图像,然后选择替换功能就行了,这样坐标也不会发生变化,不用其他任何的设置,操作更方便。
学生反应:不少同学表现出佩服的表情。
教师点评:我观察了同学们对于这三种解题思路的反应,绝大多数同学比较欣
赏后两种方法,特别是第三种,老师也非常高兴我的学生能观察的这么细致。老师觉得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掌握这些方法。甲同学的解题思路非常正规,我们需要原创某个作品或者某个元件的时候就必须要用到这个方法;乙丙两位同学所采用的方法也非常巧妙,当我们在模仿的时候,这种走捷径的方法也是值得提倡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要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思路。
激活学生思维,创立和谐的交流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和谐让人身心愉悦,思维飞扬,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经学生比较、分析,博采众长,优化知识结构。但此过程的首要前提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实践思维连接成一张有着信息技术特色的网,允许学生在其中呈现出百花盛开的场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大花园里互动、碰撞和提炼,从而达到真正优化实践思维的目标。
四、捕捉课内学生感悟,跳出预设,推动实践创新
不难看到,许多教师在课前紧抓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案,期待在最完美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课时教学。课堂上教师沉浸在原先设计的精心教案中,进行得游刃有余,却全然不知学生这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自主探究、质疑创新、自我构建知识的潜能。面对课堂中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甚至是对教师的讲述持有怀疑态度,教师又该如何面对这尴尬的“小插曲”?是回到自己的预设轨迹,还是捕捉有益的信息,想法设法让其成为课堂上的闪光点。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直视教学中的不足,接着要有舍弃的精神,敢于跳出预设轨迹,捕捉创新的信息。对新信息的处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或思考、或讨论、或操作,用实践去论证这一新信息对错。正因为有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例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的时候,笔者已经按照新课标和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所有知识的学习,并制作了具有浓厚学生色彩的个人网站,正为圆满完成这一模块的任务窃喜时,有学生提出了问题。
学生:老师,我们制作的网页能不能放到网络上?那我的朋友们都能欣赏到我的作品了!
老师:这个当然是可以的,做页站的目的就是要让别人来欣赏的。
学生:那我们有这样的条件吗?你能帮我把我的网站放到网络上吗?
老师:同学们,刚才有同学提出了想把我们做好的网页放到网络上,同学们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把自己的网页放到网站上。
老师:同学们,请安静。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网页放到网站上呢?互联网上有没有这样的平台呢?请大家回去后查找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下一节课我将向大家介绍如何在我们学校的FTP服务器上注册账号及如何使用Cuteftp上传作品。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把自己的网页再美容美容,以便你们的朋友能在互联网上见到它。
自从有了网络空间后,学生的作品能够得到长期的保存,平时课堂上完不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外得到补充,而绝大多数的学生精益求精,在课余时间不断的改进完善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把信息技术从计算机房解放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真正地释放了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思维。
著名教育家叶谰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渠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思维有创造力的学生,我们教师是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所要强调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在课堂中的实践操作,应该突破原先的限制、拘束,让学生展示自己实践操作的思维,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活动,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都离不开操作。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接受知识,创新知识的物质活动。如果课堂教学中以教代替个体的学,以说代替个体的实践,那么这样的课堂将是一潭死水,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疲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还时间与学生,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多多动脑,让个体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在实践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思维火花碰撞,真正领会教材的理论知识,甚至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我们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充分深入研究《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抓住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贯穿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散思维同中求异,优化思维异中求同,努力创造适合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05期
《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姚国锋 2007
《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戴春涛 2008
激发欲望 释放天性 优化思维 推动创新 ——小议高中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