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其所好 收之成效—合理利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王喜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也逐步提升,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关注。为了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大家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也轰轰烈烈的开展着。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教师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可以以学生兴趣作为切入点,通过合理选择教学素材、精心组织主体活动、妥善评价学生作品的教学过程来解决。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生兴趣 有效教学
一、课堂教学现状描述和分析
我刚参加工作时,每每到机房上课,课前耳边总能响起一阵学生急促跨进机房的脚步声,课后总是要在我再三的催促下,学生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机房。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一度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我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然而,在一次次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小游戏之后,在一次次发现学生对我的课堂教学充耳不闻之后,在一次次发现学生作业质量明显不达标之后,甚至越来越多的同学不愿意交作业之后,我的热情也随之从山顶跌到谷底。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师生的焦点不一致。
学生并不是对课堂感兴趣,而是是对计算机里面安装的小游戏感兴趣,对网上冲浪感兴趣,对各种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娱乐内容感兴趣,而对教师设计的教学内特不关注。
教与学的活动不同步。
相信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都能在课堂上发现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在操作你布置的任务,而是在操作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于是,坐在谷底的我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才能把他们对游戏的浓厚兴趣转移到我的课堂教学上?如何才能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根据纲要的主要任务,我想具体到每一堂课来说,课堂有效性就是教师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自身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学生没有遵循你画定的轨道行驶,请你不要轻易责怪学生。因为或许是你画的轨道背离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要为学生画一条他乐意通行的轨道,投其所好,让他渐行渐远。
二、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应对策略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引导行动。积极的情感,比如喜欢、愉悦、兴奋往往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如讨厌、憎恶、气愤等则带来排斥和拒绝。要使别人对你的态度从排斥、拒绝、漠然处之到对你产生兴趣并予以关注,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导、激发对方的积极情感。“投其所好”实际上就是一种引导和激发的过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我认为教师按照教学流程顺序,可以在三个教学过程中尽情“投其所好”:
合理选择教学素材
记得我第一次在上信息技术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空画廊》时,
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本着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充分发挥绍兴人文文化底蕴厚的优势,选择学生熟知的名人鲁迅先生以及三味书屋的照片作为教学素材。并且在课前对这些照片进行了特殊处理,故意倾斜照片,或者调整照片的亮度和清晰度。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图片处理软件浏览图片,旋转图片,转换图片格式。当把这些不完美的照片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内心积蓄了修改的欲望,在这种氛围下我引出了可以利用ACDSee、豪杰大眼睛、AllView等软件工具来满足大家的需要。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我适度调动,我在心里暗自得意。但是,在随后的学生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最后作业也是草草了之。也就是说,学生的高涨的兴趣并没有贯穿整堂课。
于是,课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寻找需要改进的环节。通过查询大量资料和对优秀案例的分析研究之后,我发现可能是教学素材出了问题。
在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选择了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我利用课间时间用数码照相机给学生们在光线比较暗淡的机房里合影,然后用这些照片作为本堂课的教学素材。我把照片投影到大屏幕上,学生对自己的形象当然是颇为关注,不断的指出:光线太暗、人像倾斜、人的位置太偏等问题,甚至有些学生极力要求我重新拍摄照片。于是我趁机提出,有一种比重新拍摄更快捷高效的方法,就是利用ACDSee、豪杰大眼睛、AllView等软件工具来修改照片。同学个个跃跃欲试。这一次,课堂气氛与第一次尝试完全不同,高涨的情绪贯穿整堂课。学生交的作业中都对照片的亮度、倾斜度等作了修整,甚至还有同学把自己的人像从照片中裁剪出来,挑选合适的背景进行合成。学生作业质量较第一次有明显提高。
对比先后两次课堂尝试,在其他条件(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学生基础)几乎同等的状态下,唯独改变了教学素材,结果使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第二次选用的教学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事先也没有刻意修改照片,保证素材原汁原味。这样的教学素材更真实可信,更有亲和力,并且在修改照片的过程中,学生因此收获了更多成功的体验,触及了学生的精神需要,最终促使了课堂的高效。正是因为第二次选择的教学素材本着投其所好的原则,素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主动参与性。
投其所好 收之成效—合理利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