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课堂常规 追求教学实效(二)
一个良好的上机习惯,可以使人受用无穷。一个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来进入到最佳的教学状态,从而来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更广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更多常用的操作技能。
1.同桌提醒,我说你停,你听我说
我们常常发现,现在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喜欢我行我素,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喜欢在下面窃窃私语,即使进行提醒,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不能长久。针对这种情况,结合班级里的积分卡评比活动,采取“同桌提醒,我说你停,你说我听”的方法:要求在老师讲解,同学回答问题时,必须停下手上的事情(移动鼠标,敲打键盘,或做其他事情),安静认真地聆听,遇到问题,可以先举手,得到允许再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疑问,如果发现有同学在讲话,或在在干其他事情,同桌要及时进行提醒,大家停下来等待,直到没有声音,没人做其他事情为止。久而久之,一旦课堂上一停下来,通过同学们相互提醒,能马上安静下来,认真听讲。
2.同学间相互帮助进行捆绑式奖惩
我们知道,孩子们是很热心的,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程度好的孩子能很快接收信息,完成制作,而一些程度差的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每当这时,常会听到“这个你都不会呀,我来!”“你让开,我来帮你弄。”虽然,他们完成了要求,可是自己根本没掌握。一开始,我一味强调让孩子们先管好自己,可是这样既扼杀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对学困生也没有帮助。后来,在同行的提醒下,采用捆绑式,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但是一定要教会他。如果同学A在同学B的帮助下掌握了某项技能,并通过了老师的验收,那么同学A和同学B都能获得一张积分卡,如果没有通过验收,同学A和同学B都要扣掉一张积分卡。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无论对哪种程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好的事情,也给老师帮了很大的忙。
3.坚持肯定学生的每一个进步
对于那些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我们要坚持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可能是漫长的。在帮助学生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也要分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次数。
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身体坐端正,正对电脑,眼睛离电脑屏幕40-50厘米,双脚自然平放在地上,起初学生往往坚持不了多少时间,一会工夫有的趴下去了,有的翘起脚来。这时,只要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坐得正,就在全班面前大大的表扬他,其他同学马上就会像他一样坐好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要继续关注他,不断地表扬他,他就会有意识地坚持下去。这时适时地表扬其他也能够坚持的同学,效果就会不错。在以后的每一堂课中不断地巩固,学生能保持的时间就渐渐长了。同时,将坐姿也纳入到考核中,坐姿端正的同学或者有进步的同学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并定期比较谁得到的星最多,这样不断诱导,以减少其错误行为,鼓励学生不断地坚持,良好的习惯就能渐渐形成了。
四、树立学习榜样,争优发展
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在班上多表扬上课认真听讲、开动脑筋、坐姿端正的学生,举办优秀作业展览会。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如班级上只要有一位同学表现好,老师可以夸张地表扬他。“老师真喜欢某某同学,瞧,他坐得多端正呀!”“这位同学可真了不起,马上就能从同学的发言中领悟到操作要领。”同时,在教授新知识时,可以让坐的端正的,或者听的认真的,或者仔细聆听的同学上台演示操作,给他们多一点表现的机会,激励他们表现越来越好。
五、利用评价手册,完善措施
1.建立档案袋。给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个人档案,内容包括路队、课前准备、课堂表现、课堂坐姿、课堂作业、课后整理等几大块。档案的记录由教师、学生分工完成。学生代表主要记录路队过程中的优秀表现者和表现较差者等情况,而教师则负责记录观察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方面的内容。这份档案等于是为学生画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的痕迹。档案遵循两条原则:其一,实事求是,忠于事实,还原事实。其二,不断反思,反复调整。在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学生的各种表现,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调整思路,转变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变化,寻找最佳策略。
2.每月一小结。课后在一周选出一个中午的时间,围绕本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表现情况,进行交流。形式可以是说一说我要学习的榜样,写一写哪些同学需要改变的听课习惯,展示课堂上的优秀作业。在活动中主要让学生看到收获,看到进步,也相互学习、借鉴、督促。教师则做好点评、总结,予以鼓励、表扬。
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因此,有人把家庭教育称为“摇篮教育”,而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此外,在学校里,学生和班主任相处的时间最多,如果任课教师的管理能够和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相结合起来,那么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的。因此,要和家长、班主任站在统一战线上,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止坏习惯的滋长。如果仅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和班主任、家长密切配合,让学生的好的常规习惯在课外得到延伸。
1.平时和班主任多沟通,了解个别学生的个性爱好、性格气质等,清楚学生所在班级的学生管理办法,并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和班主任和班集体站在同一阵线。多和班主任老师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和班主任一起对调皮学生进行教育。
2.寻求家长支持,开通电脑学习乐园博客,方便和学生家长的交流和反馈学生情况,让家长随时了解自己孩子的课堂表现,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督促孩子在课堂上好好表现,也让孩子在课堂上有些约束。
七、拓宽平台,个别引领
1.加大课后交流。一般地,课堂上尽量不要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不和他们较劲,继续上自己的课,由他自己自动恢复常态,课后再解决。课后,在与他谈心的时候,不凶,不骂,心平气和地交流,多说些鼓励性的话。如果在课堂你有批评过学生,那么下课之后一定最好和学生做好沟通,否则,下节课捣蛋的还是他。
2.重用调皮捣蛋学生。如请他们来当信息助理员,课前提前来机房(给他一个特权,不用排队过来),协助老师做一些课前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发卡片啊,开机等。同时,还可以利用这几分钟的时间对他进行教育,“今天上课可要好好表现哦”,“上节课犯的错误这节课不会再干了吧?”等等。或请他们来担当课代表,管理全班的纪律等。总之,就是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很看重他,希望他能表现得越来越出色。
言而总之,只有加强了课堂常规管理,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更广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更多常用的操作技能,做到事半功倍,,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把课堂常规管理抓好了,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营造“和谐、快乐、高效、文明”的课堂氛围,创建绿色课堂。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7-8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第9期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初探》 河北省鹿泉市教育局教研室 魏金秀
《播种习惯,收获素养》网上资料
规范课堂常规 追求教学实效(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