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不是花瓶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有效的任务设计(二)
二、注重任务的现实性,强调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据笔者多年听课统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比较倾向于虚幻任务。从一节课上来说,这样的课堂是有所缺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较难得到深刻的生活化的体现。从长远来说,学生会“玩”腻掉,无法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先从现实生活入手,提取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
笔者曾对画图软件中的“拉伸与扭曲”这一课的任务设计进行调查。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冷门”,教师设计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以下是几位教师设计的任务。
一位教师设计的任务是“七十二变”,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拉伸和扭曲”命令不断地变化孙悟空以及金箍棒。另一位教师设计的任务是“拯救动物城堡”,用过关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经调查,大部分教师的设计都是类似的虚幻的故事。教师纷纷反应:没办法,这课只能这么设计,很难从现实题材入手。
但是有一个设计却让人眼前一亮。
案例片段:
教师出示一幅路况图并介绍:这是上个星期五下午五点,××路的路况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 “路阻了”
生2:“车开错道了”
生3:“车头歪曲了”
生4:“人走错道了”
生5:“人比车大了”
师:下班高峰期时,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交通问题从而引发交通事故。今天我们就在画图软件中用“拉伸和扭曲”命令将路况恢复正常,并将它制作成交通安全宣传画粘贴到宣传栏。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教师以常见的路阻情景为灵感设计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学生用所学知识将交通秩序恢复正常并且将作品打印粘贴到宣传栏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而 “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心中播种、发芽、生长了。这样的任务是饱满而有层次的。
由此可见,并不是某些课只适合“虚幻”的任务,也并不是只有“虚幻”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现实性的任务才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如何能够丰富自己的灵感,根据课题设计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呢?1、任务来源于生活,生活森罗万象,多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处处皆信息,处处皆问题,处处有任务。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2、 打破刻板印象,现实题材同样具有吸引力。不是虚幻的才能引起学生兴趣,只要任务合理,组织恰当,加上幽默的语言,同样能够紧紧地吸引住学生。3、 综合的任务来源于资源的整合。整合,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包括社会与校园,包括日常生活与学习……
当然,注重现实题材任务的同时并不是完全排除虚拟的任务,只是有主次有轻重。就像食物一样,主食与小菜搭配才得人心。
三、任务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避免大而无当。
(一)不要试图用任务涵盖所有的知识与技能。
以《让文字更漂亮》这一课的任务设计为例。
这课的学习内容是WORD字体对话框中的11效果。设计任务时,如果想将这11种效果都设计到任务中,让学生在美化文章的过程中必须都用上这11种效果是不现实的,也偏离了“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
在反复思考下,笔者尝试将这11个效果分成“删除线-双删除线”、“ 上标-下标”、“ 阴影-空心”、“ 阳文-阴文”、“ 小型大写字母-全部大写字母”、“ 隐藏文字”6个对比组。请学生分组研究每组内两个效果的美化作用以及同组效果是否可以共用的问题。再运用研究所得美化文章。也许有些效果学生在这节课的任务中用到比较少,如“下标” 、“小型大写字母”、“全部大写字母”、“隐藏文字”等,但是只要学生知道有这个效果,并且在将来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就可以了。用到11种效果仅仅是“授人以鱼”,理解11种效果能选择应用是“授人以渔”,后者才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技术领域的重点。
任务肯定是应当包含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但是并非事无巨细一手抓。要把握好这个度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钻研教材,提炼学习重点与难点。在任务中着重体现重难点,重复性的简单的操作简单带过,任务才会更有层次更具有实际意义。
2、注重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不局限于“知识与目标”。在很多基本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具体到课堂教学,而前三者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中。
(二)任务设计切忌过大过空。
引起任务“大”、“空”的原因有两种:
1、布置任务指向性不明确。
比如:请同学们利用“图片工具栏”调整西湖图片。由于任务指向性不明确,学生会无所适从或者敷衍了事。
设计任务时如果缩小范围明确目的改为:为了文章和谐便于阅读,调整西湖插图的大小、位置、色彩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很清晰了。
2、任务超出学生能力范畴
比如在学习科学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设计海报文字》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的任务是:给自己的海报添加火焰字。学习内容牵涉到photoshop中多个滤镜工具的综合运用,但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从四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技能的操作水平并不是很高。所以即使教师讲解得再吃力,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学生只是少数,而这少数中能够“知其所以然”的更是麟角凤毛。
如果能够深入了解学生,降低任务的难度,让学生分散体验各种滤镜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成功的概率就大大地提高了。
为了避免任务过大过空,在设计任务时就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给学生一个切实的点,引发其思考,发散其思维,由点及面。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世界,说,你去发现吧,这样只会适得其反。2、充分分析学情,关注学生临近发展区。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摘到成功果实”的不断进步的成就感。
四、任务要思路清晰,一脉传承。
一节课的思路是否清晰,主要取决于任务的设计是否连贯整齐。如何避免任务给人以杂乱无章、生硬堆砌的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情境要贯穿始终。
很教师在课堂伊始努力地创设一个情境,学生的兴趣也很高。课引出来了,但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却弃情境于不顾,使其与后续教学脱节。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任务设计时只将“情境”当成课堂的敲门砖了。“任务驱动”中的情境应当是贯穿一节课始终的,它的学习驱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被强化、升华。
小任务之间要设计自然的过渡方式。
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是所有的课堂都必须处理好的。过渡除了有衔接前后环节的作用,它同时还会给学生一个信息——接下来做什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样变得清晰有目的性。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应当反复推敲过渡的言行,实现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这两条线的前后连贯。
重视任务的评价与总结环节的设计,提高任务评价的有效性。
一个完整的任务包括:“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在设计时,“评价任务”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的薄弱,这是“虎头蛇尾”的课堂。任务的评价与总结,能对学生的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梳理,也是任务的提升和师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环节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设计任务的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自我评价时要设计好任务评价量表,这个量表应该是有效的、可实施的。
2、生生互评时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虽然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评价意见课堂时间是不够用的,但是我们要在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互评的基础上再请个别代表发言评价。
3、教师要敢于做有意义的有引导作用的点评。真正的教师点评,在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常见,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作品持不置可否的态度。这是对新课程评价建议的误解。教师的点评的不仅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较全面的点评,也可以对学生的评价行为起到示范的作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评价能力还在不断发展阶段。
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高效的课堂来源于高效的任务设计。高效的任务需要教师苦下功夫,反复权衡得失才能慢慢形成。
参考文献:
1.魏雄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刘作平《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任务驱动”不是花瓶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有效的任务设计(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