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拓展”的一点思考(二)
……
诚然,教师设计这堂课的初衷毋庸置疑是好的:在片段一有意地温习“网上搜索”,也希望能通过演讲的形式来营造一个轻松、热闹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片段二也是想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真心地想学生多探究,多掌握些知识和操作方法的。这样的一节课也会上得很热闹,教师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地任意驰骋,学生操作得忙忙碌碌、“热火朝天”……
那么,这样的“拓展”就是有效的课堂延伸吗?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反思】课堂教学的拓展不能为拓展而拓展,拓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材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深入研究的成果。以教材为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不仅让教师少走弯路,也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正教材与拓展的关系,明确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课堂中的拓展一定要立足于文本,成为“有源之水”,适度地开展。
所谓适度,首先就是把握拓展时机,“拓”在当拓处,“展”在当展时,拓展的内容应当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应当有助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信息技术教学拓展的适度是指教学拓展的次数要控制,不能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拓展,为了拓展而丢失了基本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再次,信息技术教学拓展还应当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整体水平,个别差异等等诸多因素,在学生可能学习范围内进行拓展。
(三)追求拓展的深度
信息技术课堂的拓展,既要有外在的“形”,更需要有内在的“神”。只有形神兼备,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案例二】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设计封面》一课,教师讲授完课堂的知识点,接下来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并进行拓展:
师:刚才大家在学习“设计封面背景”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设置图片格式”窗口中,除了我们用到的“版式”对话框,还有没有其他的几项标签呢?
生:有,还有“大小”、“图片”、“web”!
师:那么接下来还有10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进行一下学习拓展,对这几个版块进行一下探究,看看你的图片有没有什么变化。做好的同学将你的发现以电子报告形式输入“记事本”,上交教师机。
……
【反思】不得不说,这样的拓展“浅入浅出”,是没有深度的,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浅层的、表面化的认知和“我教你会”的技能掌握意义不大。课堂教学的拓展不能仅仅存在于形式,而应利用拓展的手段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将知识的学习推向深的层次。课堂教学拓展的效果就是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挖掘,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贡献。拓展的过程应当以这些表面的拓展形式,促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用好拓展形式,用好拓展内容,将教学拓展引向深入。
【应对策略】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下列途径实施拓展,加强“深度”:
1、在创新中拓展
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方式,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能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学生个性,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不仅要设计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的极具创新特征的另类操作,并及时引导,帮助其完成创新操作并体验创新的成就感。
2、在对比中拓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对同类知识点、操作技能展开对比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操作技能的延伸,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反过来使学生更加明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尝试自主地拓展。
3、在问题中拓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肯定会对某些知识点或操作技能不甚明了,老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区别对待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了解性的问题可一笔带过,但对于一些涉及重点的问题,老师应抓住契机,及时展开延伸,促进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三、“拓展”实施的误区
(一)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犹如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需围绕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呈现。教学拓展环节的设置,不是轻松写意的无的放矢,而是有主题、有目的的教师导向活动。相对于信息技术课堂大部分的操作时间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特殊性而言,教学目标的缺失,就会更容易造成该环节游离于整体教学之外,学生在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情况下自然会不知所措。因此,要注意在实施课堂拓展时,要明确学生的操作任务目标,实现这个拓展环节的价值。
(二)不切实际
“学生脚尖踮一踮,就能够够到树上的苹果”。
在设置课堂拓展任务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到底懂多少,已经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到什么程度是学生可以接受的,拓展是否对绝大部分学生有益处。教学情景的设置和拓展的知识必须围绕教材提出的问题和相关的知识,不能离题万丈或者让学生不着边际。太深太难的问题多不是中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能达到,如果拓展的操作性太难也会打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影响拓展的实施效果。
(三)放任自流
就笔者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当中的“拓展练习”形式一般都很感兴趣,在自主拓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但学生们普遍感到不会拓展,不知道怎样拓展,要拓展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方法上予以指点。教师在课堂和课后布置的有关探究和拓展课题,必须跟踪,并和课堂知识有机的组合起来,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必要时教师给予提示和解答,演示等,不能放任自流、不了了之。只有教师在拓展方法,包括拓展策略和思维路径上,点拨到位,指导得当,学生的自主拓展才会目的性强、有价值。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堂拓展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从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出发,根据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信息技术课堂的“拓展”才能真正渐入佳境,达到“润则有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XX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武晶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02(4)
[4]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1(3)
[5] 钟柏昌,付小连.论面向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设计.当代教育科学,2004(20)
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拓展”的一点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