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音乐的每一瞬间 ----音乐基础教育问题 作 者:张振华
【摘 要】
反思我们的音乐教育,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喜欢音乐课所教的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造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音乐教学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知识世界”里,太关注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乐,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我们往往不予充分关注。
【关键词】
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律动感 快乐感
近一年来我几乎负责了学校一至六年级的整个音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上,我问谁愿意为大家演唱一首本学期所学过的歌曲,问题刚一提出,下面的小朋友们纷纷举起小手。老师叫了一个举手最快的小朋友,他兴奋地站起来,没等老师的伴奏弹完就开始演唱起来;而在六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当我问同一个问题时,却只有极个别学生举手,其余的要不就把眼光投向举手的同学,要不立刻把头低下,做思索状。难道是学生一到高年级就不喜欢音乐了吗?或者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渐渐失去表现欲望了吗?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音乐课堂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
现在我们应该反思一下音乐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整齐划一的知识学习:视唱练耳、音乐知识、教学歌谱、填充歌词等等,使我们的孩子标准化、同一化,那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孩子走进音乐课堂,沉浸在这种机械化的操作方式中,显然使得我们的孩子毫无活力,可以预见这样的学习生活充满着什么。喜欢、开心、成功、有趣这些体验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只会枯萎,学生学习的动力正无可挽回的消退,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趋势和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带着这一疑惑,我在本届六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节课上,自拟了三个问题:你喜欢唱歌吗?你喜欢音乐课吗?你是否满意现在的音乐课?答案很快出来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条:第一,我喜欢唱歌,但老是唱歌就太没劲了;第二,请老师不要老是唱课本上的歌;第三,我们喜欢动画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第四,留点时间给我们自由表演。原来高年级学生仍然是喜欢音乐的,只是有些不满足于现有的音乐课,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渴望紧跟社会潮流,渴望表现自我个性。那么作为音乐老师的我又该怎样让这群高年级的孩子继续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并喜欢上音乐课呢?我大胆地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是寓教于乐,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请老师不要老是唱课本上的歌”,是因为课本上的音乐大多是讲的“过去”,离他们比较远而学生更多的是想了解“现实”,即他们身边的音乐和事物。课本上没有“超级女声”,没有“好男儿”,没有“周杰伦”,而这些又很能吸引他们。教科书是教学的依据和基础,但并非是全部。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学生的需求,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或增添地方音乐等内容,并从音乐理论上与他们分析流行音乐的特点,让学生了解音乐时事,或变化教学形式与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如我在课间跟女同学聊起了“超级女声”,他们首先是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但很快就有很多人参与进来,你一言我一语,兴奋地聊起来,有的还边说边唱,不亦乐乎。这样的交流一方面让老师能接受学生、了解学生的心里,另一方面老师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也使学生改变对音乐老师的态度,老师和学生好象有了共同爱好,爱好者之间就会有许多可交流的话题,例如歌曲的风格类型,乐曲的旋律特点,所使用的乐器,歌词的写作。演唱者声音的技巧等等。久而久之,师生关系拉近了,变亲了。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让他们逐步懂得古典音乐不如流行音乐那么直白,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就这样,在与学生们讨论流行歌曲和他们感兴趣话题的同时,我给他们也灌输了许多的音乐知识。
其次是“拓展教材”。 “我们喜欢动画音乐以及流行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天天伴随他们左右。对待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我最开始用心平气和的态度接受学生喜欢的音乐,和他们一起聆听,甚至和他们一起学唱,后来我就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把它们带到课堂上供师生一起欣赏,如当前热播动画片的插曲、主题曲;“超级女声”的主题曲《想唱就唱》,春节晚会上演唱过的《吉祥三宝》;任贤齐的《天涯》、《兄弟》等等,师生共同来欣赏后,接着说一说听后的感受,老师及时给他们认同和指点,不使他们盲目追星,良莠不分。
在音乐课的探索中,我觉得上好音乐课也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把生活融入课堂,激发感受与鉴赏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感悟人生,才会使他们享受鉴赏音乐的无穷乐趣。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下方法进行“激趣”:(1)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用讲故事、猜迷语等方法激趣。(2)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激趣。(3)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激趣。
2、用为乐曲起名字、编故事的方法,抒发独特感受与见解。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像的空间。让学生为音乐取名字、听音乐编故事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表达对所听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像,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为乐曲起名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3、用画、舞、颂、奏等多种形式交流互动,升华情感。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如听)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感受与鉴赏音乐时,可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愿意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想像、绘画、讨论发言、表演等,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各显其能:能画者则画、能舞者则舞、能说者则说、能奏者则奏,扬长避短,充分表现自己。然后再让学生完整地复听一遍音乐,使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最后是在课堂上搭设“小舞台”。 “留点时间给我们自由表演。”说明他们需要自由组合、自由表演的时间来表现自我,由于学生爱唱、爱跳、爱玩,大多数人有很强的表现欲。在这一方面,音乐课是最适合的,我往往会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准备好的节目,形式不定,可以是音乐游戏,也可以是配乐诗歌朗诵、音乐许、小品、唱歌、舞蹈、表演唱、音乐剧等,让他们尽情地展现自我,也许节目不是特别精彩,但他们能从中得到快乐,得到锻炼。一段时间以后,每一次音乐课都会成为学生翘首期盼的宠儿,有的学生甚至埋怨学校设置的音乐课时太少。在学期结束时,我让六年级每个班都举行了为期一周的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学生唱啊、跳啊,有的拿起扫帚当吉他;有的拿起书本当话筒,还有的脱下外套当裙子,下课铃响了,学生久久都不愿离开音乐教室,让学生玩个够,也许,这样的音乐课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永恒的美好回忆。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而教师的任务是使这颗种子开花结果,只要用心去爱,用心去教,只要你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你就会发现没有不爱音乐的孩子,就没有上不好的音乐课。
参考文献:
陈桂生著:《音乐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叶澜著:《小学音乐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3、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4、黄济、王策三主编:《小学音乐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