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里开花墙外香——“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初探
【内容提要】本文剖析了“女子十二乐坊”掀起的中国新民乐浪潮并成功与国际化音乐潮流接轨之现象,初探其在海外受宠之端倪,并提出新民乐在“国际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 键 词】女子十二乐坊 新民乐 国际化
20世纪90年代末,大批中国音乐人士开始纷纷尝试用摇滚、拉丁等现代音乐元素重新演绎中国民歌,在听觉刺激下却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起民族音乐本身的传统价值。随后中国民族音乐打破传统模式,与现代流行音乐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于是“新民乐”便应运而生,打动了业内外人士的心扉。“新民乐”是近些年来热门的音乐形式和文化现象,它指的是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进行新的商业包装,并赋予一些现代元素,开始以另类民乐的姿态出现。引发新民乐热潮的源头,非“女子十二乐坊”莫属。
如何让中国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现形式完满结合,振兴并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王晓京先生开始思考如何对中国的民族音乐进行重新包装,从而扩大其欣赏群体,具备进军国际主流音乐市场的能力。经过多年认真思考和与艺术界好友反复探讨,一种全新的民乐表演形式在他的心中逐渐成型——这就是今天在国内外火爆异常的“女子十二乐坊”。王晓京先生则是北京世纪星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即“女子十二乐坊”团队的创始人。
“女子十二乐坊”诞生于2001年6月,她是一支将中国传统的乐器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有机结合的流行艺术团体。她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激情的现场表演,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欣赏群体,在国内外弘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成员分别来自中国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著名的艺术院校。表演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箫,葫芦丝,独线琴等县委人知中国乐器。
下面,笔者针对“女子十二乐坊”掀起的新民乐热潮并迅速与国际音乐市场接轨深受欢迎的现象,初步探析个中缘由,并提出新民乐“国际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女子十二乐坊”是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典范
一位演出业界资深人士告诉笔者,很多观众以为“民乐流行化”就只是在舞台上看到的那样让专修民乐的演奏者换一种“调调”,演奏人们耳熟能详的曲目,好像流行歌星演绎经过重新编曲的民歌民谣一样。其实,民乐流行化的本质是“商品化”,女子民乐组合归根到底是流行组合,是市场需要的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的有机结合。
1.“女子十二乐坊”的产生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首第一篇《关雎》便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可见中国自古就有美女琴瑟合鸣。再者,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也曾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象,除其自身的相互影响、交融外,受外来音乐的影响也很大。自秦汉以来,尤其在汉唐诸朝出现了与外城外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盛期,从西域和其他国家传入的一些乐舞、乐调、乐器和音乐理论等,经过长期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渐渐被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主体吸收或兼容,成为新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甚至民乐演奏中的乐器,如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琵琶、唢呐、二胡、扬琴等,它们也是典型的外来乐器,在“胡化”与“汉化”的双向传播交流中,便成为地道的中国民族乐器。笔者认为,正是基于长久以来音乐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女子十二乐坊”新民乐的诞生与迅猛发展也将成为必然。
2.“女子十二乐坊”的发展轨迹符合国际化潮流。2003年2月,北京世纪星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日本Platia株式会社签订合同,共同运作女子十二乐坊进军日本市场。经过大规模、高投入、多视点的宣传。创造了中国音乐唱片海外发行的奇迹,也创造了日本器乐专辑单碟发行的奇迹。2004年8月11日,被美国时代周刊(TIME)誉为来自中国的一打玫瑰的“女子十二乐坊” ,正式开始了“征服”北美的音乐之旅。 8月17日首张专辑《东方动力》上市第一天便在沃尔玛(Wal-Mart)、Circuit City等超级连锁店全线脱销,抢售一空,火爆程度令人始料不及。专辑发行第一周便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绩,名列Billboard 200排行榜的第62位,这也是中国本土音乐家在北美唱片市场上创下的最高排名纪录。
毫无疑问“女子十二乐坊”是引发新民乐热潮的源头,她们进军日本市场,成为中国第一个签约日本海外的民乐团体,并在日本掀起中国民族乐器热。而后又把目标锁定格莱美,冲击美国市场。笔者认为,“女子十二乐坊”走国际化道路,借鉴西方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并将之有机的融合,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是具有生命力的。
二、“女子十二乐坊”是国内与国外音乐文化碰撞的结晶
综合“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表现以及墙里墙外争相开放的局面,她们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国外流行音乐相融合,引进海外资金和成熟体制,并结合现代的审美观点,融民族、古典和流行、国际化为一体,寻求与国际共通,碰撞出傲人的结晶。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
1.突破国内民族音乐之束缚。“女子十二乐坊”横空出世之前几年,在中国已经掀起一股名为“新民乐运动”的热潮,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争议。但现代观众会喜欢什么样的民乐形式,已经逐渐形成为新民乐的发展趋势,原本单枪匹马的民族乐器出现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涌现出了诸如冯晓泉、曾格格、谭盾等新民乐的个人代表。“女子十二乐坊”使用中国传统乐器,采用大胆前卫的穿着。动感变化的舞台灯光、巨大的电声音响效果及“二胡站着拉”等方式,重新演绎中国古典民乐、民歌和世界各民族音乐作品,解除了中国几千年民乐传统表现形式的束缚,整合了优势资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并发展生产经营机制,文化生产力的巨大能量得到释放,实力和发展不断壮大,使得经典的中华民族文化享誉世界。
2.与国外音乐相辅相成。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欧洲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如用我国民族音乐语言写成的小提琴曲、交响曲、钢琴曲,借鉴西方音乐体裁形式创作民族器乐曲,具有时代精神并富有民族风格的齐唱、合唱曲,吸收外来唱法长处并创立现代民族声乐唱法学派,运用适合中国旋律特点的民族和声等中外音乐交流形式等,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可以说,在外来音乐文化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其自身也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改造。“女子十二乐坊”墙外花香的现象,除了国外朋友受中国民族音乐国际化审美心理的影响外,更是我国民族音乐自身积极主动选择并结合外部适应之结果。
墙里开花墙外香——“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初探(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