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09年江苏省信息技术水平测试后的一些反思(三)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有别于其他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特点之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逐渐提高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而不是由教师讲授标准答案,学生被动记忆。我们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领导因素,在能力范围内争取最大的周课时数,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课上讲解知识点和练习题,在实践课上机熟练操作,强化巩固,拿本人来说,在复习阶段的计划如下:
一轮复习(9月——10月中旬) 信息技术基础 理论 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文本和表格加工、多媒体信息加工、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信息资源管理。
实践操作 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Excel表格的基本操作、Frontpage的基本操作、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资源、ie浏览器浏览的基本操作、Outlook的基本操作。
网络基础应用 理论 因特网的应用、因特网的组织和管理、网络技术基础、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动态网页的制作。
实践操作 Ip配置,Frontpage基本操作操作,Css样式表的简单应用,Ie浏览器设置主页和代理服务器的设置,Html语言的使用,虚拟目录的设置等。
二轮复习(10月中旬——考试) 理论 《考试说明》中知识点所对应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内容。
实践操作 Word,Excel,Frontpage,Outlook,IIS,Ip,Ie,Windows,Ftp
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通过试卷分析我们知道,水平测试考察的知识面广,起点低,难度适中,能体现出不同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的层次或效果不同,在复习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基础,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网络,确保《测试说明》中的知识点没有遗漏,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过,凡是《测试说明》上要求的,务必在教材中找出来,除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外,还要把和其相联系的讲解清楚,务求全面无盲点,切实打好理论基础。
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要关注知识的综合应用。水平测试的操作题,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复习中,不仅要要求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掌握,还要要求学生能够把知识点串联起来,综合运用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测试说明》和09年12月份的试题可以看出,多项选择题和操作题大多数都是一定的背景或故事,纯技术性的描述在减少,大多数都是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挖掘教材中的素材,适时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交流和实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类课题的研究性学习。
3、采用恰当的复习手段,提高复习效率
首先,教师自己要先吃透《测试说明》,明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对复习进行合理的安排,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多学多问多思考,信息技术内容虽然很多,但有很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却是相通的,也可以说有的操作过程基本类似,触类旁通。
其次,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较强的学科,现在的水平测试方式是上机操作,上机复习时应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主动学习,通过自己的勤学多问来领悟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和怎样操作,要多思考,多练习,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让学会的信息技术知识变成为他自己的活的知识,而不是由教师先示范标准答案,然后学生按着葫芦画瓢似的被动学习。
第三,信息技术在复习的过程中,大面积的问题我们可以统一讲解,但小面积的问题我们需要个别辅导。在复习中,我常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得比较好的同学担当组长,他们的作用就是帮助我检查和辅导他们本小组内的同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由他们来带动整个小组的复习。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进步,这就需要大家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共同探讨。本文是笔者在进行两年信息技术水平测试的复习授课后,结合09年试题与往年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来的的信息技术水平测试复习的一些体会。拙文一篇,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1]李艺等.信息技术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李艺等.网络技术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翔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考前冲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江苏省教育厅.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对09年江苏省信息技术水平测试后的一些反思(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