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象比拟法”在《网络技术应用》理论教学中的使用(一)
浅谈“形象比拟法”在《网络技术应用》理论教学中的使用
【摘要】《网络技术应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选修课之一,其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要求。针对其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特点,本文就“形象比拟法”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的应用方法进行了阐述,期望为包括《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在内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关键词】《网络技术应用》 “形象比拟法”
《网络技术应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选修课之一,其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其理论难度和深度与必修课相比均有所提高。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详细研究了如何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在教学中除了应该贯彻“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外,还应十分注重“因课施教”——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的不同而选择“最”优的方法。针对《网络技术应用》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形象化,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形象比拟法”。
所谓“形象比拟法”,就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从而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形象比拟法”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多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下面本人就“形象比拟法”在《网络技术应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浅谈个人的一些经验。
一、《网络技术应用》的课程特点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学生对于网络已不再陌生,有的学生还是具有多年网龄的网民。但是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普遍较为肤浅,多数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无非就是QQ聊天、游戏、听歌或者通过网络看电影等内容。由于《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凝练了信息检索、网络协议、IP地址、网络通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与评价等核心概念,以及分层模型、数据交换、局域网的组建等技术思想等内容。其中的IP地址、网络通信、网络建设、分层模型等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很强,许多学生普遍感觉摸不着、看不见、不好学。
“形象比拟法”在《网络技术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利用“形象比拟法”激发学生学习《网络技术应用》的兴趣。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强大动力。而“形象比拟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直观、生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方法。比如课本中第二章《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中涉及到域名和IP地址,为了让让学生在一开始有学习兴趣,我先用课件展示了因特网的发展史,身份证的发展过程。并且让学生这样来认识域名和IP地址:如果把因特网中的计算机看做我们人类世界上的人,人有名字和家庭住址还有身份证,计算机也有名字,为了区别网络中的计算机名字,我们把它叫域名,而IP地址就好比这个人的身份证号码。还可以把域名好比一个单位的名称,注册并登记了单位名称后,单位名称和单位地址是相对应的,当有人要找某一单位时,他要知道该单位所在的是哪个城市哪条街道哪个门牌号,而IP地址就相当于单位的地址。这样一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易遗忘。
(二)利用“形象比拟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网络技术应用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就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能掌握新知识。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课本中对网关的定义是将两个使用不同协议的网络网路段连接在一起的设备。单凭这句话学生很难准确,我们可以这样来做打比方:大家都知道,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必然要经过一扇门。同样,从一个网络向另一个网络发送信息,也必须经过一道“关口”,这道关口就是网关。顾名思义,网关就是一个网络连接到另一个网络的“关口”。
浅谈“形象比拟法”在《网络技术应用》理论教学中的使用(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