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实现的几个策略(二)
策略之三:教法多样,活跃学生思维。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若教学方法单一,在短时间内也许会有不错的教学效果,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慢慢失去。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对信息技术有着强烈的好奇感和兴趣,他们思维活跃、敏捷,但因为他们是面对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形象思维能力比起抽象思维能力来说要占优势。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靠口头讲授信息技术知识,显得形式单调,学生听起来也比较枯燥,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没有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变差。所以,笔者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认为,要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较好地适应目前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譬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广播教学),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操作实践)等,另外还有:协作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资源型教学法,活动型教学法,游戏指导法等等。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是:要尽量将课堂教学中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将抽象晦涩的变成形象直观的,将文字的变成图形的,将单媒体展示的变成多媒体展示的,将教师单纯讲解的变成学生讨论的,将学生的被动操作的变成主动探索过程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策略之四:精讲多练,提高学生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原因是:它首先对计算机机房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其次,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各教学模块均对计算机这样一个信息处理工具在可操作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我们对待本学科教学还像对待其它学科那样,那就从根本上有悖于新课程发展的理念了。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就要求师生精讲多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这对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精讲多练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将掌握到的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内化知识结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逐步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地针对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点拨,适时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能够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给学生的不是直接的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只有经过身体力行,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也才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点。
譬如,在每节课上,笔者都会事先布置本节课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及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和训练,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尝试初步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对于任务完成的比较出色的,可以通过教师机的“学生演示”功能展示给其他同学,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给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好榜样。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或个别操作不理想的同学,笔者做到适时点拨,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笔者作个别指导,有时让每个大组的辅导员同学去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经过这样的环节,久而久之,学生的操作技能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改观。
策略之五:适时关注,寻找学生亮点。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绝不是将学生作为工厂中的产品来对待。作为教师,应学会适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善于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对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期望值很高,不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其实这就是教学中的“换位思想”。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很好地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对待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还是比较陌生的,尤其是计算机,心理难免有些畏惧,觉得计算机有神秘感,由于这样的心理,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更大的恐惧心理,甚至是厌学心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尔出现错误,此时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批评,而应该换一种方式去面对这个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设法去鼓励学生,激励他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努力。学生有了老师的鼓励,会逐渐树立起信心,在失败中继续努力,重新找回自我,从而不断地取得成功。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真正提高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支撑。
策略之六:日积月累,提升学生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新是是迅猛的。信息技术教师仅靠书本上的这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能给学生一杯水,那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源于这样的道理,我们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教师,应该是一本让学生永远翻不完的书。只有教师的知识丰富了,才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才能让学生及时掌握计算机常见软件的基本操作,也才能让学生及时获取计算机网络的前沿知识。为此,在每节课上,笔者都会利用上课前的3---5分钟时间,讲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新技巧,让同学们一起分享;或是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让同学们一起讨论;或是让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些简单的操作竞赛,让同学们一起参与。笔者还适时地告知同学们,光凭单纯的兴趣是不够的,要有一种意志力,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学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学习时就有了目标,学习过程中自然有了动力,日积月累,同学们在逐步地取得进步,作为老师,也应适时地给予同学们鼓励与赞扬。我们相信,通过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支持以恒,日积月累,学生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总之,作为全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其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要学好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要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靠的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靠的不是借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走出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教学模式来,靠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事事把握,按照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策略,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真正活跃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够轻松地驾驭我们的信息处理机-计算机,利用他们初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说明:本文涉及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必修和选修教材(李艺 总主编)。
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实现的几个策略(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