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助教学中来,到课程整合中去(二)
万化的课堂教学,越是优秀的课件开发难度越大,而且不便于推广使用;二是课件设计往往以“教”为中心来设计,主要用于知识的讲授,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即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型,不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
于是,积件的思想应运而生,它不是传统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制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师生根据需要自由组合运用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策略库的通用平台。积件是在课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包含了课件的特殊性,是“散装”的课件元素,课件则是不同积件的有机组合,是蕴涵了一定的教学策略和设计思想的积件。积件思想的诞生与初步实践,标志着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但由于积件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规范尚未确立,目前的实践应用还局限在相对较小的范围。
二
通常,一个新理念的提出,一个新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发展完善前一个理念或方法,克服其在实际应用中暴露的缺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产生也不例外。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和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革命也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支撑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通用智力工具,不善于使用计算机甚至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新文盲的标准之一。
但在现实的中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却始终游离于主要学科教学的核心以外,为了扭转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之间的割裂状况,把计算机、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认知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逐渐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改革报告中清晰地反应出来③,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显著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已经对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正如1998年2月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与此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不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种种弊端,于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被写进了我国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用来倡导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科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信息时代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基。
目前,国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④:一种是“大整合论”,主要观点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另一种是“小整合论”,这种观点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类似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和延伸。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笔者认为“小整合论”更适合当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因为目前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尚不能支撑 “大整合论”的有效实施,以“小整合论”来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可能更容易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源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又高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两者的联系是都主张在学科教学中,适当借助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区别则是使用信息技术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计算机辅助教学侧重点是课堂教学,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侧重点则拓展到教与学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如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下面的对比表格,可以基本反应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从辅助教学中来,到课程整合中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