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助教学中来,到课程整合中去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教育话题,它和我们经常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将就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实施方法,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众所周知,教育部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教育话题。然而对于广大的普通中学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很容易和我们经常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概念相提并论。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并恰当的使用它们,便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一经诞生,就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1958年,美国的IBM公司就开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套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用来讲授二进制算术。该系统由一台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字机,通过打字机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并接受相应的反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从70年代末才开始在几所高校初步展开,而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直到80年代末才在一些大城市的少数学校中逐步开展起来。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实施“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战略,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为计算机及因特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之后,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才在更大的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即利用计算机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例如,用计算机演示数学中的各种函数图象,帮助学生弄清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在计算机终端上做有关的操练,并由计算机适当地提供帮助和鼓励;或是由计算机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去解决等等,都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①在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历程中,大致受到以下三个不同的认识学派的影响和促进。
1.以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学习过程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计算机不仅可以提供重复的适当刺激和及时的反馈刺激,而且可以提供因人而异的个别化刺激,从而改善教学行为,达成教学目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开发的操练与练习、个别辅导、模拟游戏等CAI软件,大多遵循这一学习理论。
2.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则强调学习是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刺激之所以会产生反应,是由于学生内部由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把其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织,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可以为不同学科、不同能力的学习者提供最好的素材库,并且可以用声、文、图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在该理论的影响下,“问题解决型”课件成为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最为常用的CAI形式。由于教学软件通常都是按照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来制作,运行一个软件就相当于一堂完整的课,因而又称为“课件”。
3.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最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相互协作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强调"情境"、"协作"和"意义建构",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合作学习的关键性。20世纪中后期以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了CAI的主要技术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大量信息以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超文本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网络技术的使用则扩大了资源的共享范围,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Autherware、Flash、方正奥思等CAI软件平台的流行和普及,制作辅助教学课件的技术难度越来越低,最终促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深入开展,但在使用各种CAI课件进行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逐渐发现传统课件设计应用的局限性:一是由具体的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运行模式、封闭的整体型课件并不能真正适应千变
从辅助教学中来,到课程整合中去(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