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做法(二)
二、紧扣教学目标,分解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虽然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指导的作用,有些教学重点、难点如果老师不从中点拨一下,学生就会卡在那里,有时即使能解决问题,但是如果不能领略到其中的窍门,即使能最终解决问题,也会花费很长的时间,这样的课堂效益不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得对难点进行细化处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让学生真正领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到《数字化图像的设计与加工》一章节的时候,在讲到Photoshop中曲线工具使用的时候,对于曲线的画法,课本上只是作了简单描述,但在实际情况中,曲线工具很有用,而且绘制方法很多。这里要启发学生发现绘制曲线的规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尝试根据课本教给的方法画一个弧的曲线和两个弧的曲线,一边画一边思考:画这些曲线,我们的鼠标拖放了几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画曲线,就会发现,我们画曲线时都一般遵循这样的定律:即三点成曲线。所谓三点成曲线,就是无论画什么曲线都是拖放三次鼠标成形。老师通过示范把画线要点示范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去验证,学生用老师教给的秘决画曲线,会画得很有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种秘决去尝试画直线和小雨点。通过尝试,学生会发现,原来利用三点成线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画出非常可爱的小雨点和直线,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最后,老师出示一个综合应用的图像:学生通过分析,知道这些图像应用了哪几种曲线构成的,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相应的综合应用图形,除此以外,还马上学以致用,利用曲线工具画出一些有创意性的图形,比如尝试着绘制类似一些会徽之类的图形。至此,关于曲线的画法及综合应用的教学难点就在老师一步步的点拨下,由学生自己攻破了,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可见,在某些教学难点的攻破中,我们可以采取细化难点的方式,步步为营,把难点化整为零,探讨它的规律,然后逐一攻破。这样的方法适用于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的学习。
三、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帮组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现在一些教材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削弱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文字越编越简单,图表、实践、资料越来越多。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知识的串联,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在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
1、强化模块之间的联系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将信息技术分为七大模块即: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获取、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 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多媒体信息加工、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信息资源管理。在具体讲解道某一章节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应该具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明确所讲内容所属的模块以及在对应模块中的定位,与其他模块的关系等,这样,在准备具体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将当前的知识点孤立起来,而是高屋建瓴、整体规划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前后连贯性,这对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很有益的。
2、挖掘知识的共性
信息技术课程最终的目标是培养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所用到的软件系统有许多的共同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挖掘,总结,不做无用功。比如教学《文本信息加工》一章的时候,课堂中明的目标是学生能插入艺术字,暗的目标应该是了解类似工具栏的操作。有了这种意识,并付诸实施,那么学生在学习Word图片插入,表格插入,及至以后学习PowerPoint中相关知识时,学生的思维很容易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做法(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