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做法(三)
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当增加教学内容
学生主体具有差异性,课本上每一节课安排的内容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就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节,让知识的呈现具有梯度。在讲到个人网站如何建立并美化的时候,整个单元的知识重点就放在“构建”上,通过主页、相册、兴趣、爱好几个页面的美化知识的学习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第一课整体认识了个人网站的构成和建立一个新的个人网站以后,第二课《页面优化设计》就是具体的网站页面构建知识了。但是,考虑到好多学生对主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所以,在讲第一课之前,还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网站的主页。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页面优化设计前需要认识的。而在课本上,只是用了很简短的文字对此作了一个很简单的介绍,不足以让学生理解和认识主页。所以,这里,授课老师就要对教材进行二次的开发,合理增加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知识的习惯和认识事物的先后顺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理解学习。
五、注重实践主题活动的开展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始终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之中,综合实践活动应该为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创新提供平台。传统的信息技术教材,对某个具体任务的操作步骤描述的很详尽,学生不需要做太多的思考,就可以参照操作步骤完成一幅作品,但是在作品完成以后,对整个的知识体系还懵懵懂懂,或者,换了个环境,换了个任务,在没有了操作步骤的情况下,就再也不能顺利的解决问题了。而在新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中,我们几乎很少看到某个具体实际的任务。对于知识的理解,如果脱离了综合实践活动,就会变得抽象起来,因此,我们信息教师应该深入专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多开展一些实践主题活动,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将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弹性化方案的设计,向他们更好地提供从事信息技术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在教《文本信息加工》的时候,对教材进行处理、再加工,设置了一些生活化的任务:在学习“文本框”的时候,给学生布置了“为工作后的你设计名片”的主题任务,这也是渗透德育的好时机,把学生的理想在名片上体现出来,通过如何来制作一个精致而富有个性的名片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数字化图像处理》时,联系到最近的华南虎事件,让学生对掌握图片合成的技巧更感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情感体验,让任务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中去,同时又教育了学生应该遵守网络公共道德,不能做一些违背法律、道德的事情。
总之,教材二次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但是,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去开发、二次处理教材,都应该是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在遵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更有效益,能够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应该具有良好的教材开发、处理思想,坚持遵循新课程中的先进理念,使得教学资源的使用更具有教师的个性特点;使得教师的劳动更具备创新性;使得教学活动充满趣味与启发,让学生得到更多地体验或感染。唯有这样做,我们那么这种二次开发才有意义了,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 作者:周成平
2、《信息技术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做法(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