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做法(一)
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做法
【内容提要】
高中新课程改革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新的课题。这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提出了挑战,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内容,我们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时,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二次开发,改变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字】
信息素养 教材二次开发 构建知识体系 主题活动
【正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强调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课程,强调了技术的应用,从以前版本的教材中就能看出,这些教材大多类似操作手册,其中很大篇幅用来描述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而现行教材,如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则在这方面有了彻底的改变: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和能力,淡化了技术为先的思维模式。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直接感觉就是新教材很难用,因为不能再“照本宣科”了。其实,这也是一种“强迫”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的手段,因为如果教师不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则会感觉教学内容相对单薄,上课根本无从入手。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利用好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探索、优化重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材真正为我所需,让教材打上教师个性化的烙印。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个性化的有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并结合部分实例,谈谈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做法。
一、分阶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必须优化教学设计,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的研究教材,对学生的起点水平有所把握,如在每个特定的学习阶段开始之前,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必要时还会给学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阶段预备题,从而在总体掌握学生对下一阶段将要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这样,在教学之前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认知规律,在教学设计中将这一阶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规划,这样既能将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弥补课本的一些先天不足,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文字处理》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时,笔者布置了一个主题任务:用Word设计完成电子报刊《我所认识的信息技术》。在布置这个主题任务的同时,给出学生作品要求:
1、结合自己对计算机的认识,使用电子作品的方式将计算机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表达出来;
2、知识内容要简明扼要地概括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等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得有科学性的错误。在这里,会带领学生把一些知识点画在书上,并反映到作品中。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要关注教材,学会从书中获取知识;
3、条理清楚、简明,版面整洁,并做到图文并茂。给学生一个报刊的范例,但与学生完成的主题无关。这样做的目的:学生既了解了电子报刊该怎样设计,又不会被一定的模式限制。
这样的总体设计,已经很好地把三个章节的知识汇成一体。接下来就可以分步实施了。比如:可以先用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并做整理,从而学会网上浏览及对信息的保存;再用三节课时间,让学生对电子报刊进行修饰,从而掌握Word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最后,在作品展示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中的一些知识点,让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精彩。同时,让两三个小组介绍作品修饰中用到的课本以外的知识(这些让他们的作品更漂亮),这是对他们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激励。
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做法(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