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图可以看出,地图版《网络技术应用》一书中用第一、二两个单元介绍“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第三单元介绍“因特网应用”,第四单元讲解“网站设计与评价”。
在第一单元中安排6课时,从最简单的“双机互连”入手,逐步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功能、分类、交换技术等内容,然后通过“确定组网方案”一节逐步引入了网络传输介质、通信连接设备等网络硬件知识和网络操作系统、软件结构、通信协议等网络软件知识。
在第二单元中安排7课时,先介绍了IP地址和域名等内容,再提出“接入因特网”这一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单机直接接入、局域网接入因特网两个方面介绍了接入因特网的五种方式,使用各种示意图直观、清晰地描述了各种接入方法。
这两个单元在整本教科书中所占的内容篇幅虽然不多(约四分之一),但脉络清晰,内容精练,覆盖了新课标中“网络技术基础”主题的大部分内容,只是把B/S、C/S结构的有关内容留到了第三单元再讲。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教科版教材中这一主题的分布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教科版教材的第一章介绍“因特网应用”主题,第二、三两章讲解“网络技术基础”主题,第四、五两章介绍“网站设计与评价”主题。
在第二章中安排4课时,先从上网常用的“域名”知识点入手,介绍了“IP地址及其管理”,再讲解“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在“接入因特网”一节中,分别以拨号上网和局域网两种上网方式讲解了“设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设置网关和代理服务器”、“设置DNS服务器”等内容。
第三章安排了8课时。在第一节中,先用一个家庭组建小型局域网的案例引入网络的概念、分类、功能,进而介绍网络中的硬件(如客户机、服务器、传输介质等),网络中的软件(如网络操作系统、C/S与B/S等)。第二节中重点讲解了“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OSI模型、TCP/IP协议、三种数据交换技术等知识点。第三节围绕校园网建设介绍了“网络的规划设计”,按照“确定网络规模”→“确定拓扑结构”→“选择硬件和软件”的步骤展开。第四节“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回到本章第一节的案例,以“网络规划”→“添置硬件和软件”→“连接硬件设备”→“安装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测试运行”的顺序讲解了家庭局域网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网的操作流程。
这两个章节在整本教科书中所占的内容篇幅约有一半,比重较大,涵盖了“网络技术应用”主题的全部内容要点。
四、对两种教科书的比较与分析
从体现课程标准的角度看,两种教材都按课程标准讲解了“网络技术基础”主题所有的内容要点,只是内容的呈现方式截然不同。地图版教材按照由点及面、由简入繁的次序展开内容,由双机互联→网络基础→组建小型局域网→IP地址→域名→接入因特网,这部分内容讲完就顺理成章地引入“因特网的应用”单元。这是一种比较符合认知发展规律,按照传统学科逻辑展开的内容体系,强调先认知再应用。教科版教材则是按照由表及里、追根溯源的次序,从因特网的应用→域名→IP地址→接入因特网→网络基础→组建局域网来呈现知识,是围绕信息活动的过程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内容,强调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
从培养信息素养的角度看,两种教材的理念则不尽相同。地图版教材侧重于按照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联系展开教学,是以陈述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为主线,重点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和“为什么”(原理、规律等)的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网络的基本认识,比较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教材在新概念引入时提供“即时充电”、“知识拓展”等补充内容,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偶尔也会提供一些小“任务”,要求学生讨论与交流。但是由于缺乏与知识点相关的实践情境,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活动背景,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例如第一单元第二节中关于“网络的分类”,直接介绍了网络的三种分类方法,即按覆盖范围、交换方式、拓扑结构分类。这些分类方式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没有感性认识,而教材中除了拓扑结构有示意图之外,大部分用文字来叙述,学生阅读起来势必吃力,不容易理解,也不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地图版教材在处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上,略有些脱节。教科版教材侧重于在实践情境中构成的以信息活动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一般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因此在每一章节中都提出一个基本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也都安排了实践环节来探究问题答案。例如域名、IP地址等节,即使只涉及一些基本概念,也会在知识点之后安排学生开展一些小型活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另外还会提供一些相关的案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渗透着网络道德的教育。同样关于网络的分类,教科版在讲解数据交换技术时,就通过三种交换技术的示意图,形象地说明了数据交换的过程,接着让学生比较三种交换方式的优缺点,填写教材上的相应表格。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教材上有许多经过精心设计的嵌入教材中的空白表格,这样的图表为学生表达思想和观点留下了空间,引导学生从已知探索未知,有助于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网络的规划设计”和“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是整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设计校园网、组建家庭网,充分体验网络技术的实用价值。因此,教科版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兴趣养成、思维特点和信息活动特点,比较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人文整合起来,有利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从支持课程实施的角度看,两种教材各有特色。地图版教材的内容编排以知识为主线,用任务来引领,再穿插一些活动。教师只要把握了教材确定的知识线索,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来设计更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组织更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教科版教材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用问题来引领,知识与技能并重,对教学活动的支持较大。教师可以较大程度地参考教材来组织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两本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可以看出虽然它们的体例不尽相同,但都包括目标分析、内容分析、课时安排、教学建议、参考案例和相关资源等部分,差别不大。在提供课程资源方面,两种教材都是比较成功的。地图版教材的配套光盘上有“知识扩展”、“课外练习”、“学生作品”、“创作资源”等内容,都是以网页形式编排,方便教师和学生对这些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其中大部分是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素材。地图版的教师用书虽然没有配套光盘,但是却提供了基于网络环境的“电子学习档案袋”,在教学评价方面很有特色。教科版教材的配套光盘主要提供了课本的电子稿和按章节编排的知识拓展内容和参考图片。教师用书也配有光盘,主要为课本各章节提供了三个参考案例、图文素材、课外练习资料。从这点来看,教科版对教师教学的支持更多一些。
五、教学建议
其实,上述两种教科书都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只是在内容编排上,体现了不同的编写风格和特色。我们完全可以兼收并蓄,取二者之长,补一己之短,充分利用两种教材的优势,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把自己的课堂打造得更生动、更有效。
笔者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教科版的流程,但在“接入因特网”一节的处理上,参考了地图版的内容。地图版的“接入因特网”一节对各种直接接入和局域网接入因特网的六种方式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并且用简明的示意图对线路的连接做了详细的说明。因此,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入方式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科版将“接入因特网”放在第二章第三节,此时学生对上网所需的连接设备(如网关、代理服务器等)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如果将接入因特网的实践活动安排在本节,可能只是“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并且不太可能理解局域网接入因特网的各种方式。因此,笔者将2.3节调整到了3.4节的后面再讲。于是,学生在了解了网络的一系列基础知识,学习了网络的规划设计和小型局域网的组建之后,就能顺理成章的将组建好的局域网连入因特网了。这一连串的实践环节就构成了整个“网络技术基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真正运用网络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真正体验“网络技术”价值的过程。
在教学资源方面,笔者则是整合了两种教材提供的各种优质资源,应用到了学习网站上,最大限度地支持了师生的教与学。例如,我们使用地图版的“电子档案袋”来评价学生的作业和作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用配套光盘上的学生作品和创作资源,给学生提供创作的范例和素材。我们参考教科版教师光盘上的教学案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使用课本电子稿来获取相应的教学素材。另外,我们还整合了两种教材提供的知识拓展和课外练习资源,拓展学生知识,开展教学评价。
六、结束语
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停留在文本和资源上的理想课程,最终决定课程成败的是教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多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必须在领悟了课程的目标与内涵后,在课堂上贯彻课程标准的宗旨和理念,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才能通过师生的互动,创生出学生的课程经验,真正达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祝智庭 刘观武. 网络技术应用.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李艺 董玉琦. 网络技术应用.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高中网络技术基础主题的教材比较与教学建议(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