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技术深度”的把握(二)
谈谈自己喜欢的描述方法,并各各抒已见。总的来说,这三种方法都不难理解,学生可能不会重视,但要提醒学生这部分内容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很重要,尤其是“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三、让学生了解“算法”是程序设计“灵魂”,
算法作为高中数学中的新内容,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神秘,它的思想在小学、初中已经有所渗透,如运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求最大公因数等的过程就是算法。算法是完成某项工作的方法和步骤,现代意义上的“算法”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的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算法”是程序设计“灵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尼克劳斯.沃斯(N.Wirth)指出:算法+数据结构=程序,可见,算法在程序设计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而言,如何学习算法呢?我们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才学习算法的,是为了为将来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个指导方向才学习算法的,我们并不是为了学习算法而学习算法。因此,我们需要联系理论与实际的经验,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找到了一种简洁的表示来描述我们的问题的话,我们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需要的数据结构的雏形,这就是“算法”。
四、把握信息技术教学“深度”,提高效率
本节课的核心是“算法”,但如何把握它的技术“深度”,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问题,若授课太深,学生很难理解,反之,“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又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从人解决问题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过程入手,将计算机解决问题与人解决问题相对比,从而引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即算法。这样,就把“算法”这一较抽象的概念处理成学生的认知经验能够接受的内容,可以说是深入浅出化解了难点。另外,利用“韩信点兵问题”、 “闰年问题”来设置情境,实现了数学知识的迁移,同样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来描述算法,结合数学中有关算法的相关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并没有再对此作过多的介绍。
五、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度”要处理好
相比于更多运用大众化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而言,选修模块的技术色彩更浓。这样的设置,其一是为了传达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支持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提升;其二是为了不同的技术方向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体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因此,如何处理好“技术深度”是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李艺,李冬梅.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李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信息技术课程网.www.ictedu.cn[DB/OL]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技术深度”的把握(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