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技术深度”的把握(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技术深度”的把握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高中信息技术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有一定难度,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变成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简单下放,出现了教学内容没有经过精心改造和设计,内容技术深度的把握上不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等等不合理的现象,给学生和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造成了很多的困惑。因此,对所有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深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新课程;信息技术;算法
新课程的改革,对当今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外,还需要统筹兼顾教学中的要素及相互关系,最难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技术深度”的把握。概括起来,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把握好以下“九度”:教学设计的精度、教学资源的广度、教学内容的深度、课堂教学的密度、教学进程的坡度、教师讲授的速度、课堂提问的角度、学生参与的程度、教学评价的效度。
一、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问题
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言,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该如何在尊重学生现实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模块的具体内容?又如何贴合学生实际在技术深度上进行准确把握呢?如果这个“度”把握不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甚至会影响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此类问题,本人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如何描述算法》为例,一起共同探讨一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技术深度”的把握。
课改后,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程序设计》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关于算法的要求也更具体了。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算法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尽快掌握算法的设计、算法的选择及应用,为程序设计打好基础,都将成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因为算法的理论太过抽象,所以教学中往往难以把握这个“技术深度”。
首先,让学生体验人类是如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与计算机解决问题过程的异同;其次,理解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体验算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把握问题的“深度”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描述算法》这一内容,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有这方面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深度”上不易把握。如果讲得太深,学生根本就听不明白,反之,讲得太肤浅,又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具体介绍一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这堂课,从人是如何解决问题入手,引领学生探究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了解算法,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描述算法,体验算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提出“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要研究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从人解决问题的过程谈起。通过“韩信点兵”让学生了解这个问题,又称“鬼谷算”、“秦王暗点兵”。
其次,提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当我们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分析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软件。例如,用计算机写一篇文稿,我们会选择WPS、Word等软件。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工作往往比较特殊,需要我们编写程序来解决问题。
最后,让学生了解算法是“灵魂”。由于在高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流程图”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韩信点兵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流程图描述“韩信点兵问题”,最后教师选择2-3名学生的作业,给出正确的流程图并作适当的点评。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三种描述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技术深度”的把握(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