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通过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运用信息能力
在信息社会中,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根据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特点以及信息变换的特定过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获取信息工具、编辑生成信息工具、信息管理工具,将会对他们的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5、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有很多个性化的地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的有益巩固与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6、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情感及其伦理道德
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对信息有较强的价值观念、注意力和敏锐力。而有价值的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基础上的。较高信息伦理道德的人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优、劣、好、坏,并有区别、有选择地加以对待。对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这是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应具备的信息伦理道德,也是学生信息素养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教育学生一定要遵循信息传播者的道德行为规范,富有责任心与追求真理的精神。例如,利用网络可以传播有益于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可以传播有害的计算机病毒;而且认识到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与传播时,应该具有一种提升人类道德和理性的高度使命感,努力提高自己作品的品位,创造与传播真善美,而不是制造一些对于人类文化发展有反动作用的作品;同时应该敢于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落后与丑恶现象与行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且能够进行良性疏导。另外,必须教育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信息传播是一个在大家共同遵守一定的协议的条件下,相互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如果某些人破坏了这些协议,那么信息交换就不能畅通,目前社会如此,虚拟社会也是如此。这些协议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可以说,虚拟社会更加强调这一点。在进行信息交换过程中,没有年龄区别,也没有权威与普通人的等级差别,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量下载各种资料,因此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人的劳动,应该提倡一种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不能够去剽窃和仿冒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引用人家的知识劳动成果时应该指明出处。
总之,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什么是信息素养》 中国教育曙光网
2、《简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江苏电大武进学院 薛文平
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