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学环节,一般来说就是备课,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检测、巩固新课、课堂总结这几个部分的有机组合。而在国外的一些先行的教育模式下教学环节则是由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优先);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几个部分组成。但实际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环节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果我们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取其优势,那会不会使得课堂效果事半功倍呢?想到这里我就开始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情境导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作为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新课讲授——分组:基础同学听我讲授,基础较高的同学自学网站;完成任务——这个环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可以相互帮助,也可以求助于教师;相互评价——这个环节,学生参与作品评价,并且评出优秀作品后要和同学分享经验;总结巩固阶段——教师这时反客为主,指出课堂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以达到大家共同进步的目的。
以《数字化图像的合成与加工》(详见附件1)一节为例,书上用的例题是九连环,同学们对此并不是很感兴趣。后来我在制作课件的时候用了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比如说老照片的修复、拍合照时有人缺席、光线太暗等问题来引出上课的内容,学生登录到学习网站上一看到这些第一个想到的是用学习知识去弥补这些缺陷。兴趣激发上来后,我便开始分任务:学生自由选择跟教师学还是自学,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给同学们更多的学习新东西的时间,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也能够解放出大部分时间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的评价环节,让学生上交自己的作品,和其它同学分享经验。诚然,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并不一定要按照程序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去选择在本节课中有效环节。
三、学习活动“真而实”为学生的发展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从而让学生学得更多。
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学生会学得最好呢?”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时;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当学生的惰性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当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时。”所以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是信息的集成与交流,限于课时有限,加之我校是寄宿学校。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作品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们组几个教师商量后,把这一节课的内容改为了课程设计(可参考附件2.1-2.3):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可以自由组合,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加工,同一小组中分工明确。教师在学生设计作品开始之际,针对大家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提醒。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去设计完成,过程中碰到问题,可以找教师解决也可以组内或组间互助。当然这一想法我们是根据大学生在学校有一个课程设计这一环节而设计的。给他们一天时间,在机房内设计,完成后,上交作品,相互评价。当学生在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像网页一样被别人浏览和评价时那种成就感顿时无以言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要勇于探索,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教科书)和学会思考(提问和质疑)。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和“教是为了不教”的关键和前提。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要相信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坚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蔡明 “少教多学”的思考 园区苏中 2010年第2期
2.孙李敏 观看“少教多学”同题研修有感 园区苏中 2010年第2期
3.陆敏 同题研修中的“异” 园区苏中 2010年第14期
浅谈“少教多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