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讲解“网络应用中的安全”这一节内容中,可以先呈现最近流行的计算机病毒对现实生活造成危害的新闻报道,可以是图片文字,或者是视频新闻报道,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同时让他们思考如何来有效地防范计算机病毒;引用身边的例子,某某的电脑因为感染了病毒,电脑中的个人照片等重要文件资料都消失了,查找其中的原因,发现该计算机的杀毒软件已经过期。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首先从心里感受到了病毒的危害,同时也加强了安全使用网络的思想,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去主动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再如,在学习“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这一节内容中,可以首先做个调查,了解哪些同学家有电脑并且安装了宽带,让这些同学说说在连接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中呈现这些问题,因为学生感知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后面的学习效果也就非常理想了。在讲解“动态网页制作”的过程中,有CSS的相关内容,该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到HTML程序源代码,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直接讲解CSS内容的话,学生一知半解,效果不好。本人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结合当今的各种节日,比如端午节,父亲节等各类节日,做成相关的介绍网页,在这些网页中加入CSS的内容,起到修饰网页的作用,效果很理想。
这些都是创设情境的例子,当然针对每一个课题,创设出合理的情境也是要花费很多的心思,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提炼出对教学有用的元素。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积累能设计或利用成为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面向生活,从而让学生体验网络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二 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寻求类比,让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网络技术应用》中诸多理论内容相对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困难重重,如果直截了当的讲解,恐怕有很多学生都会有恐惧心理,有厌学的情绪。经过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运用类比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比如在讲解“IP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节内容中,首先让学生查看本机的IP地址,比较与周围同学的计算机IP地址的异同,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接下来让学生试着更改IP地址,更改成和旁边同学相同的部分,观察两者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不同对话框,然后让学生任意更改那组不同的IP地址数字,观察是否可以更改为任意的数字,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践操作,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身份证号码,学生很容易理解IP地址的唯一性,包括网络号和主机号这两个组成部分。在讲解“域名与域名的管理”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同自己的名字和派出所户籍管理部门相类比,这样也是非常容易理解。在讲解“DNS服务器的作用”的过程中,可以与中英文双语字典做类比,或者数学中的映射概念,很形象直观。“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一节“数据的传输过程”,提到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借助现实生活中的邮局信件传送过程这个分层模型,让学生感知计算机通信类似与生活中的某个具体实例,也必须按照某些协议或者规则才能够正常运行。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很多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化难为易,有所收获的。
三 注重联系实际,提出现实问题,让学生亲自实践
《网络技术应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