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座位安排的技巧(二)
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是由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谊会的教徒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1778—1838)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2、分组——导生制的优势
(1)符合新学情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的互动过程,一边是教师,一边是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操作实践能力不均的问题,影响了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对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分组——导生制教学切实解决了这些问题,对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2)扩大教师的作用
导生的产生,大大改善了以往教师在课堂指导中“顾此失彼”的现象。短短的45分钟,教师往往只能对几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而有了导生之后就相当于同时有7、8个,多的甚至是10个、十几个教师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大部分的学生享受到了“教师级”的个别指导,使教师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组,学生又多了一个小老师,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方便,每一组都有了自己明确的任务,该练习什么,该探索什么新知识,学生自己都了如执掌,有了奋斗目标,当然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4)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有了导生的存在,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情感交流的机会自然增多了。有了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就会共同讨论,互帮互助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5)及时的反馈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技能的训练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导生对问题的及时反馈,教师及时分析,可以将很多课前预想不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样,也会收集很多的学生比较优秀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集思广益,更好地为信息教学服务。
分组——导生制的实施重点:导生的选择及课堂座位安排的技巧
在分组——导生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有两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是导生的选择,另一则是学生课堂座位的安排。这两点看似平常,实则关系重大,在处理这两方面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慎之又慎,通过全盘考虑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才可能顺利的实施整个教学过程,达到良好的效果。
1、导生的选拔和先教育、激励机制
导生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导生的选拔,应“宁缺毋滥”。新学年,在新生正式上课后,我先对学生的电脑水平进行认真调查、科学测评,通过两到三节课的观察与了解,从每班中选拔出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的、表达能力较强、为人热情愿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同学作为导生。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座位安排的技巧(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