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价值渗透
反对简单说教与硬性灌输,避免“价值教育”与“技术学习”两张皮现象,通过精心设计的应用、思考、讨论、评价等活动,让学生在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注重实践
每章以情景创设开始,进行主题点拨,教材内容在展开的过程中设置多样化并前后呼应的实践项目,章末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形成连续整体,从而把活动总结、归纳、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5、多元评价
教材将多元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将评价与教学过程割裂开来的现象。
(二)不足
当然,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问题一:操作性欠缺
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骨骼、信息素养是血肉,两者不能分离。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难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本书在处理以上问题的时候显得非常巧妙,尽量避免用具体软件的操作步骤来实现技术的学习,而是采用了技术层面的方法指导。但实际使用中,因为缺少了操作步骤,所以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就显得可有可无了,相当多的学生上课基本不带教材到计算机教室,相关操作就只能靠老师自己制作“学案”来解决。最终的结果是教材的使用率比较低。
2、问题二:弹性过大,教学难以把握
教材对于课程标准的细化不够彻底,即课程标准中对于某个模块内容的原则性说明并没有通过教材细化成足够具体的、明确的知识点,预留的空间弹性太大,教师在教学时很难把握。
3、问题三:某些单元内容多而泛,略显空洞
某些单元包含的内容过多,在有限的课时里不能正常完成教学。由于教材关注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材内容涉及的技术知识面广,泛泛而谈的较多,可以动手的少,实际教学中有空的感觉,照教材上课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
(三)对策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一本综合性的“书”,具体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自编学习指南
与教材配套使用,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主题任务来开展学习,每一个任务又分解成多个活动,使学习者每一次活动都有收获。或者前一次活动是后一次活动的素材,环环相扣。学习结束就意味着丰收时机的到来。这就使教材把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完成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采用任务驱动法,以主题任务的形式组织学习,可以打破单元见彼此相对独立的情况,将逻辑上相联系的单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习效果上实现1+1>2,另外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节省课时,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学习指南要具有易读性和启发性,便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2、操作手册
为了弥补教材操作性欠缺的问题,可以自编一本“操作手册”,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
3、活动记录手册
学生的活动记录也体现了学生的成长历程,在活动手册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此外,活动记录中包含对任务的综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维一体。
4、成长日记
用于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体会和反思,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生活中总结,在活动中产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要让学生经常自问一些问题:
A 我是怎么做到的?用了那些技能?
B 我学到了什么?
C 如果下次再让我完成这项任务,我会做哪些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成章 《信息技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 2002
1.杨启亮《教材的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解释》课程.教材.教法[J] 2002(12)
2.郭晓明《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J] 2001 (11)
3.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课程.教材.教法[J] 2004(4)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与评估——以“教科版”教材为例(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