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方法模型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三)
教学重点:
掌握图像合成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图层”的概念。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讲以演示作品为例和主题式任务组织教学,重点在掌握Photoshop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一步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硬件资源:多媒体网络机房
软件资源:教学平台、教学素材、Photoshop软件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演练-提出任务-提供资源-过程-评价总结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演示了一组我的照片(Photoshop合成的),上海世博会
生:“老师玩过的地方真多啊!”,“风景真美!”
忽然一个学生发现:“老师你怎么都穿同一件衣服啊?”,“pose摆的也是一个样子!”,“这些照片是电脑合成的吧!”
师:“细心的同学已经察觉到了,是的,这是我用Photoshop合成的照片,同学们想不想在上海世博会留影啊?”
“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合成的图像,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2.课堂演示及时引导
我边讲解边演示操作过程
师:“首先启动Photoshop,打开上海世博会背景照片和我的照片,然后选择‘磁性套索工具’仔细地将我从背景中选出来,选择‘移动工具’将我拖到世博会的照片上(位置较偏),这样我在世博会的留影就完成了,同学们觉得如何?”
有学生提出:“老师,你的位置太边了,往中间移一点。”
“对,好的!”我故意将图层点到背景层,“使用‘移动工具’把我往中间移”此时,图像中的‘我’纹丝不动,反倒是背景在移动,使部分景物被挡住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原因呢?”
借此引出“图层”的概念,“其实啊,都是‘图层’搞的鬼!‘图层’是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同学们以前见过老式的胶片投影机吧?”“见过!”“如果我想用胶片制作一个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插图,要怎么制作?”一个学生在底下议论:“在胶片上画好大海,再画一个太阳,然后把太阳从底下往上拖动。”我鼓励这位学生站起来发言:“你的思路是正确的,有几个细节要问你,大海和太阳画在同一张胶片上吗?为什么?”这位学生很快反应出来:“不能,如果画在一起,拖动太阳的时候,大海也会跟着一起动。”“很好,那怎么解决呢?”这时底下同学一起议论道:“分在两张胶片上画,只移动画太阳的那张胶片!”“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其实我们用Photoshop画画是类似的,图层就相当于一张张的胶片!”演示图层的相关操作:隐藏与显示、新建与删除、改变排列顺序等。“同学们现在知道刚才我在制作世博会留影的时候,我要移动自己的位置,但背景却在动是什么原因了吗?是因为我悄悄地选中了背景图层为当前操作的对象。现在请同学们动手操作,到ftp下载素材,制作一张留影照片。我们在抠图的时候,除了‘磁性套索工具’外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
五分钟后,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我告诉大家有位同学很快就完成了,请他为大家介绍操作心得。“我是用‘魔棒工具’来抠图的,选中‘魔棒工具’在照片上选择人物,就会自动把整个人选中了。”我补充说明:“那是因为你的这张照片人物和背景的颜色对比鲜明,所以用‘魔棒工具’可以快速地选择,如果人物和背景色相近就不一定了。大家觉得这位同学做得如何?”
“方法很简便,但是人物和背景不协调啊!”同学们议论道,“是啊,背景太小了,人物太大啦,不协调!”
“嗯,稍后请你根据的同学们的意见再修改修改,选中人物的这个图层,用‘缩放’工具调整到视觉上看起来合适的大小。”
(设计意图:介绍图像合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制作图像作品为例,引领学生积极动手参加操作过程中。)
系统化方法模型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