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教育初探
[摘要]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年轻一代“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如今社会环境中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比较多,特别是学校长期以来关注学生文化素质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造成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一系列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初步探究了心理辅导工作。
[关键词]心理辅导 心理素质 教育 初步探索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亦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 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还日渐增多:校园内学生之间竞争激烈,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使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荷,特别是学校长期以来关注学生文化素质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德育工作也比较重视学生诸如勤奋、守纪、听话、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优良品质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一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如敢于进取、不断创新、独立自主、与人和谐相处等的培养,造成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
然而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年轻一代“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不仅仅是让他们拥有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必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国家教委主任曾指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立功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 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唤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谓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 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忧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
心理辅导教育初探(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