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鄂西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二)
青年教师的大量流失,是造成当前农村初中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局面和教师队伍年龄断层的主要原因。
(二)学历基本达标,但教学能力有限
尽管许多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提高,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他们的教学能力、各种素质和自身知识体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观,教育质量明显比城镇学校要差。从历年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的合格率逐年提高,从1999年的85.5%提高到2002年的90.28%,但是农村的教育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这些变化可以从永新县的农村初中和其他农村地区初中得到体现,如2004年2月,永新县的甲、乙两校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77.8%、82.4%,比1998年两校的合格学历达标率51.3%、55.4%,都有较大的提高,且在乙校中,拥有本科学历教师也占了全校教师总数的17.6%。尽管如此,但是,这两所学校近4年教学成绩却显示,这两所学校教学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高,且学生的各种素质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据资料显示,西南贫困地区部分贫困农村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仅有20%以下,个别乡镇合格率仅在15%左右。如四川省国家贫困县仪陇初中教师学历达标仅为47.4%,部分区仅在30%以下,个别农村地区教师学历达标率还远远低于30%。①此类情形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也更为严重。这些都相应地使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
(三)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问题严重,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目前,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学里,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且某些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这种情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师队伍学科比例失调,像基础学科语文、数学、化学等教师的数量相对充足,而音体美、英语、有实用技术型的教师却非常奇缺,致使许多教师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课程教学工作。在该县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农村初中有近40%的教师属于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他们中大部分所学的专业是中文或其他的专业,但是他们却在从事着其他诸如英语、数学等,与他们自己所学专业毫无瓜葛的课程教学工作。有资料显示,在湖北省罗田县175名职后取得合格学历的初中教师中,其中中文专业有103人(占59%),而实际上他们中只有55人(占53.4%)是在从事语文教学,剩下的48名(占46.6%)教师都在从事其他课程的教学。②
第二,在广大的农村初中,教师民转公、小学教师层层拔高使用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在该县的大部分农村初中有近45%的教师是从小学中选拔是上来的,而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的数据表明,除已转公的大批民办教师外,2001年农村普通中学仍有6.5万名代课教师,如吉林省农村初中的民办教师占很大比例,多的在20%以上,一般的在10%左右。这些民转公教师以及从小学教师队伍中选拔的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基本没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的技能,但却让他们承担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他们就只能边学边教,那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在广大贫困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状况,是导致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且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关键原因。
(四)部分教师的师德意识淡薄
由于该地区教师待遇低、学校的教学条件差等多方面原因,造成部分农村教师工作责任心差、职业意识淡漠。在笔者调查的甲、乙两所学校中,各有3个、5个年轻教师没办正规离职的手续,就离开学校到沿海去打工,另各有4个、5个教师在学校里打理自己的小本生意,还有部分教师还帮家里做点农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教师在课余赌博现象严重,这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教师把部分精力放在了许多与教学无关的事务之中,这样,或多或少给课堂教学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必然会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也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严重的损害。
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由于种种的原因,有的教师通过努力求学和公务员考试,离开农村学校;有的教师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云集到经济发达地区或条件好的城镇学校,放弃了事关农村发展的教育事业。
对鄂西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