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着沉沦——《围城》的存在主义解读(六)
虽然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明确地指出人类真正的出路,而也正是这样,才说明了人类命运的无法把握和无家宿命的难以摆脱。但是钱钟书以无情的敏锐把人对世界的茫茫陌生感和不可理喻感表达出来,把个人存在的整个不稳定感表达出来,人越来越暗淡无光 ,变成没有自己的群在的情形使他深为忧虑。
《围城》的巨大成就在于作者从理性的、哲学的高度,对现实观照有着一种文化的、历史的审视意味,他的思考不仅涉及了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更从深层次的心理现实和灵魂的剖析中引起人们对社会、对历史、对价值的思索,书的结尾,方鸿渐陷入了绝望,最后的那幅画面像是一把利剑,对人性的弱点,人性困境以及文化人格作了最深刻的批判和探索,这是一个沉重的过程面对荒谬的世界和人性的颓败,价值观的虚无,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无限的痛苦。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到:“‘价值’是由于被挑选上了”。钱钟书挑选了这样的一个环境,挑选了这样的一批人,又挑选了所要揭露的人性,这是一个发现,却是一个痛苦的发现,但是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
《围城》也许是一部悲剧,但是却不能把它的主题思想看做是对人生痛苦的描述,更不能说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悲观消极的,就像不能把那些说出了自己痛苦的人理解为悲观主义者一样,《围城》实际上表达了深刻的人们在人生绝望后的一种挣扎----尽管这是一种徒劳、虚幻的挣扎,但是依然是顽强而坚韧的。
哪里有沉沦,哪里就有拯救,置身于这样一个孤独无助,无由庇护的世界上,钱钟书对人类的存在处境产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忧虑,对命运和对人性的忧虑。他用他敏锐的笔触去出动了人类心中最脆弱的东西----人性,又用最痛苦的心态去面对这种脆弱,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荒谬的世界以及痛苦的人生做了最坚韧的反抗,我认为,怀着一颗怜悯的心去出动人类最薄弱的东西,这就是人道主义。
由此,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主义的光芒是闪耀在《围城》的任何一个角落的,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也许不自觉的地以存在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中国社会,他不仅深刻地剖析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和人的病态心理,而且这种剖析已经从理性和哲学的高度引起了人们对人类,对人性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灵魂审视的过程中,钱老在其作品中表露出来的是一种蕴涵的人道主义。
在伟大的精神面前,任何伟大的作品和流派都显得那么渺小。
致谢:
衷心感谢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热情指导和积极帮助的xxx教授!衷心感谢对本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的老师和同学!
衷心感谢参与答辩的老师!
顺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 注释 ]
[1]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潘培庆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第 6页
[2]郝振益《英美荒诞派戏剧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年 第62页
[3]转引于《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243、 249页
[4]萨特《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 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92页
[5] [6]今道信友《存在主义美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 第45、66、75页
[7]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第2页
[ 参考书目及文献 ]
1. 《萨特传》黄忠晶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2. 《钱钟书与杨绛》孙庆茂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1997.3
3. 《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
4.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 《无家的宿命----里尔克的文明批判思想》张松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24卷 第4期
6. 《自由观•异化观•价值观----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中人道主义探索》董小玉著《探索》2001年第6期
7. 《〈围城〉与〈城堡〉比较》刘晓文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月刊(人大复印资料) J3 1992年第8期
8. 《在悲喜剧背后----论〈围城〉的文化与人生底蕴》 李莘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月刊(人大复印资料) J3 1991年第8期
9. 《萨特及其存在主义》徐崇温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挣扎着沉沦——《围城》的存在主义解读(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