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田野研究对民族教育的意义(二)
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外在性,相对说来,具体情景性对问题研究的影响相对较小,一般理论在具体问题研究上的可推演程度较高。而人文科学的研究则由于对象的个别性。问题的情景性以及主体性价值的多样性,一般理论的普适性。可推广性十分有限。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容易从情景中分离出来,成为样品或者样本"对这些样品或者样本进行的客观研究,不但能够保证研究的效度,而且可以保证研究的信度“人文科学研究则不然,不深入场景做文化主位的全面考察。体验。理解,就难以把握研究对象“依靠小样本的研究,采用文化客位的研究方式,获得局部的。道听途说的资料,就可能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甚至荒谬的结论"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的学科不是一个空想的学问,是科学,科学是从实际里边出来的“从实求知、从实际里面得到知识,把知识总结出来”[2]。我国各学科田野研究工作有很多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贯彻从实求知原则的重要性,如我国早期民俗学家刘策奇等曾决心研究瑶人风俗及历史,结果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未能深入瑶山进行田野考察,只好在最有机会的时候,遇到一二位居住接近瑶山或者到瑶山内做买卖的朋友,交谈之下,得到一些瑶俗表面的状况。“这一非实地的。二手交谈得出的结论,被后来辛树帜的瑶山调查证明是荒谬的。”而费孝通先生的诸多力作,正是坚持从实求知研究原则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因此,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从实求知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原则,不只是个人长期研究经验的体会,也是对人文科学研究历史经验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要求。
民族教育问题属于典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其中的民族文化问题和教育问题,都是以价值问题为核心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人生观。社会发展观基础上的教育观的外化和展现,具有文化的一般结构"教育观中的教育价值观,不但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也体现着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价值观。多种教育价值观碰撞。冲突。融合形成的“合力”,制约着特定时空中的具体教育的培养目标,支配着这种特定教育的具体样态。不深入孕育这种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的社会情景中,去由内而外。由下而上整体把握全面关系,要想理解这种具体样态的教育,显然是不可能的。想当然地以国家或者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以客位文化教育观,去理解某个民族的教育,或者想当然地以某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理解其教育,都有可能把特定民族的教育问题简单化。目前国内关于民族地区尤其民族杂居区教育发展的设计,就存在一种过分强调单一民族的民族性,忽视同一地域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共性的倾向,换句话说,就是存在着一种重视了民族性却忽视了地域性的倾向。显然,在统一的国家内,在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强的复杂社会条件下,片面强调教育的单一民族性,不但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会给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民族教育研究违背从实求知的方法论原则导致的"尽管这些研究似乎也在强调田野考察,但是走马观花式的短暂考察,不可能抵御观念先行。理念预设的客位研究立场或视角,不能真正贯彻从实求知的研究原则。在近年的研究生毕业文档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田野考察式的研究,但是在具体研究的时候,却采用了一些非田野研究的方法,如发发问卷。随便采访几个人。拍几张照片。到有关部门要一些书面材料等等"由此收集的资料不可靠。不充分,不能有效解决研究的问题"田野考察最起码的要求——研究 “实”。探索“实”,这样一点都做不到,研究的科学性,结论的真理性就谈不上了,概括地说,从实求知的方法论原则,首先强调田野研究者应抛弃先见,深入场景,千方百计去“让事实说话”。 “让事实说自己的话”。
二、从实求知的研究原则要求民族教育田野研究应有充分理论准备
民族教育研究毕竟属于教育研究,它是在一定教育理论视角下对民族教育问题的研究,没有一定教育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知识和学术修养,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教育研究"尤其是以教育学统御其他学科形成的,适合研究需要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对于保证民族教育田野研究取得成效至关重要。2006年9月23日,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召开的“民族教育研究田野考察专题讨论会”闭幕式上,基地主任张诗亚教授作了题为《活的教育与教育学的活》的演讲。张先生强调了两个东西,一是田野考察研究方式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一是田野研究的理论准备[4]。从民族教育研究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看,张先生强调的后一个方面显得更为重要"田野研究经常要求避开先见和预设,从活的教育中去求知。求是,但是这决不是不要理论前提或理论指导。无论是对象性理论还是方法性理论,任何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从选题到研究计划的制定,再到研究的实施和资料的分析研究"都暴露出了理论准备的不足,这一点,在那些利用田野研究方式从事民族教育问题研究的研究生那里,表现尤为明显,有的人去研究某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却对编制课程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不了解:有的人去考察某个学校的教育变迁"却没有关于教育的基本概念"不能根据研究的需要为教育下操作性定义:有的人想要做田野研究,却不具备田野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常识,
论田野研究对民族教育的意义(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