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田野研究对民族教育的意义(四)
法,这些做法"忘记了田野研究的本意"背离了从实求知的研究原则,田野研究是多种方法构成的研究方式"它不排斥任何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但它是具有自己学科特点的方法体系,而不是其他学科方法的杂凑拼盘,是跨学科性的而不是多学科性的,如前所述,凡是有利于某个民族教育问题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手段"都可以通过民族教育理论的视角"根据问题研究的需要"组织起来"形成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体系,
第二,超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两极对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一”与“多”的统一,普遍主义强调事物或过程的共性:普遍性:一般性:规律性"强调以“一”来把握“多”"研究的任务就是“多中求一",强调研究要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不承认研究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特殊主义则强调事物或者过程的具体丰富性:个性:特殊性:偶然性"认为现实存在的是具有各自境况的具体事物和过程"不同的事物和过程之间不可通约"研究的任务就是具体而全面地揭示每个事物和过程的丰富多样性"追求普遍本质和规律性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要努力排除那些反映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对研究的干扰,在民族教育研究中"那种无视民族文化的差异"无视这种差异对教育的影响"用教育的普遍性:共性否定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个性的倾向"就是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普遍主义。那种过分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过分强调这种独特性导致的某一民族教育与其他民族教育的差异"用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个性、否定不同民族教育之间的普遍性:共性"则是民族教育研究中的特殊主义,目前"由于两方面原因"导致民族教育研究中的特殊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其一是受反科学主义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出于反对科学主义“多中求一”忽视具体丰富"后现代思潮则要以特殊主义的极端要回到具体的丰富,其二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文化殖民主义倾向"相反相成地激起了民族主义和强调文化多元的倾向,激起价值哲学领域的特殊主义否定普遍主义的思潮"由此波及民族教育研究,显然,无论普遍主义还是特殊主义,都不可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或过程"不可能合理地解决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不可能使民族教育研究获得成效,必须超越这两种极端方法论,才可能获得对民族教育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将不同民族教育价值观中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处理好,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民族教育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第三,民族教育田野研究应该努力进行理论提升:从“实”是为了“求知”,如果深入下去,满足于获得一些资料,不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就谈不上研究,也就不能达到求知“求是的目的”。田野研究应该既重视深入情境的“质化研究”,也重视一般理论提升,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既将教育学、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由下而上”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又通过:由下而上“的研究在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教育理论和民族理论”让:由下而上“的田野研究真正”上得去,而不是只留恋于具体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经验”场景体验,以多“消解” [5],在批判唯科学主义,借鉴非理性主义的同时,警惕和批判反理性主义。在走出唯科学主义“抽象性”泥沼的同时,又要超越后现代主义的:无本质、无规律的多样性迷雾,尤其在整理加工,分析研究资料时,既不要以客位视角随意发挥,也不要迷信:第一手资料,应对通过田野工作获得的资料进行认真甄别,进行尊重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研究"有一些经过民族田野考察研究写成的研究报告或者学位文档,在陈述了田野工作的过程,罗列了获得的资料之后,没有了理论提升,提出来的“启示”或建议,与那些资料处于“两张皮”的状态,给人一种感觉,这些“启示”或“建议”并没有得到田野工作的支持,或者说没有田野工作,这些“启示”或者“建议,照样可以被人们凭感觉经验提出来,诸如此类的情况,都是背离了田野研究从实求知的原则,偏离了田野研究求知、求是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2]费孝通。从实求知[J]。社会学研究,2002.4:4-6。
[3]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J]。西北民族研究,2006.1:118-130。
[4]张诗亚。活的教育与教育学的活[J]。西南教育论丛,2005.4:1-3。
[5]孙振东。当前我国教育学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教育学报,2005.5:18-26。
孙振东。 从实求知:民族教育田野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32 (6):56-60
论田野研究对民族教育的意义(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