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如何构建地方特色专业课程结构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构建,应主动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恩施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民间工艺制作是一门很有发展前景的地专业。恩施自治州民族贸易学校要加强这一地方特色专业的教学中,进行了“三二一”课程结构模式(见下图)的探索,以期给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目的和意义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宽基础,活模块”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学生择业换岗竞争能力和适应用人市场的需求状况不断变化的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加强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素质、能力、知识三者得到和谐的发展。
(2)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有利于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对用人市场需求状况的预测,使学校能够贴近市场办学,增强了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3)加速校本课程的开发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学有机统一,能力培养与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兼顾。通过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速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的教学更有地方特色。
2、探索内容
(1)调整培养目标
高一阶段: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个人愿望和条件以及就业需要,将学生按专业大类划分,既使学生相对集中精力发挥所长,发展个性,又尊重知识的整体性、相关性、软化相近学科的边缘,增强学习的系统性,达到“宽而有专,专而不窄”。从而顺应当今知识爆炸、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新态势,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知识积累的弹性效应,为将来促进知识的远迁移、展开丰富联想、从事研究创造活动和终身学习奠定宽基础。同时让学生在大专业的学习中比较成功与失败的机率,评判当初选择的正误,并做出及时的调适,以使高二细分专业时的选择有利于自己潜能的开发。
高二阶段:细分专业,并改变原有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统得过死、结构僵化的局面,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按专业实施教学分流,设两个教学模块:升学准备教育和就业准备教育。二者分别设置教学计划,确定不同培养目标。模块一根据升学考试要求,加强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上注重对口训练,以技能考证合格为底线,中级加分为目标,打好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模块二适应市场化要求,密切人才规格与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之间的联系,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文化课以“够用”为原则,构建柔性课程体系结构,开发校本课程,改变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游离于课程背景之外,学生缺乏实践,职业能力薄弱等状况,增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职业性特征,为学生毕业后竞争职业岗位打造专业优势。
高三阶段:做好专业技能等级证考核工作,以考证为基点,分别抓好两个模块教学。模块一以初级证为升学资格证,中级证为高考“优惠券”,侧重于高职升学有关的课程教学(教学计划与目标基本同于高二阶段)。模块二以初级证为毕业要件,中级证为就业“优惠券”,着重“上岗实习”,把继续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根本任务,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实行产学结合,使专业学习面向应用层面,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践精神、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和社交能力等,并达到检测和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效果,为其毕业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2)设置大专业,构建“宽基础”的课程结构
职业学校如何构建地方特色专业课程结构模式(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