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城市随迁子女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三)
参加目的 人数 比例
强身健体 69 15%
休闲娱乐 159 34.6%
调解压力 67 14.6%
应付考试 21 4.6%
形体健美 13 2.8%
兴趣爱好 127 27.6%
其他 4 0.8%
2.5城市随迁子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情况
必要的活动场地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前提,虽然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都已向社会开放,但是由于校方对于安全责任的考虑,很少允许学生自发单独在校内进行体育活动,所以,从表6显示的结果上可以看出,21.5%的学生选择在更为自由的社区内进行活动,将近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选择在家里附近进行活动,可见学生在选择活动场地上的空间较小,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从根本上制约了这部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
表6 城市随迁子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情况
场地 人数 比例
学校 31 6.7%
社区 99 21.5%
青少年宫 26 5.7%
社会培训班 11 2.4%
家里附近 264 57.4%
其他 29 6.3%
2.6城市随迁子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情况
表7结果显示,87.2%的学生是自发组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可见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其组织的随意性较大,同时从另一方面可以得知,在学生进行活动时缺乏必要的指导,这对缺少一定的锻炼常识和规律的学生来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运动损伤,影响活动效果。
表7 城市随迁子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情况
性质情况 人数 比例
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22 4.8%
参加社会举办的有偿培训班 16 3.5%
自发组织活动 401 87.2%
其他性质活动 21 4.5%
2.7城市随迁子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的指导情况
表8结果显示,有将近66.3%的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没有指导人员进行活动指导, 而小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学生自发的无组织和有组织的活动,他们对体育活动的规律、原则和方法知之甚少。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活动效果差,出现过度运动以及运动损伤的结果。指导人员在活动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从活动开始的准备部分,活动过程中量和强度的控制,直到活动结束后的放松等都给予全面的重视,既可以保证学生锻炼效果达到最佳,也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损伤。因此,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中,指导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小学阶段城市随迁子女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