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倒’色变”——课堂教学案例(二)
四.原地叉腰夹肘练习,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该技术要领,强调以肩、颈、肘为支撑平面,对保持身体垂直于地面的重要性,并进行统一口令练习,期间根据学生练习情况,及时纠正不足与错误,一起探讨学习,第一时间将叉腰夹肘动作概念有效进行建立并进行多次自主练习。
五.后倒翻臀举腿叉腰夹肘完整练习,教师通过动作师范,结合图解讲解,让学生更进一步形成完整动作表象,“坐、倒、翻、举、撑”五字概括整个完整动作的组成,同时对每个字进行解释和示范,让学生明确动作要求,掌握各个动作的方法。学生们根据教师讲解示范一步步进行完整动作的组合练习,有个别学生还是会控制不住身体往后倒,更有学生翻臀后身体无法伸直,或者支撑不稳定。“好难啊,帮我扶一下,快快快,倒下来了”学生们就在一片惊慌中完成着他们的首次肩肘倒立练习。此时教师更应该多关注留意,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同学们,安静一下,请再看张老师按照“坐、倒、翻、举、撑”五步概括慢动作示范一次,看清楚哦”,一次完整示范在学生面前演示成功,然后邀请一名学生来做如何保护与示范,“同学们,看好了,老师是如何保护与帮助同伴完成动作的”,当同伴翻臀举腿绷脚尖同时叉腰夹肘时候,用膝盖顶住示范者腰背部,同时双手扶住脚踝部位上提,待示范者身体保持稳定后慢慢移开,一次保护与帮助就完成了。掌声随即在学生中响起,“原来可以这么保护与帮助,看起来也没这么难完成”,学生中马上议论开来,信心一下子陡增了。“信心自己,一定能成功”,此时我同样鼓励大家敢于去接收挑战。通过又一次亲身和对学生保护与帮助的示范,学生们信心进一步建立,通过相互有效的配合,以及叉腰夹肘时机掌握,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同伴保护与帮助下完成完整动作,个别学生还能独立完成整套动作,通过多次完整示范和图版演示,加上学生亲身体会,大大提高了学生肩肘倒立动作连贯合理性,对叉腰夹肘时机掌握有了充分认识。
六.障碍跑接力赛则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考验,教师第一次安排了连续跨越不同障碍、最后换物(网球)接力来进行热身轮次,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一看到换物接力比较感兴趣。第一轮游戏结束,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障碍跑中还能设置什么障碍???”,一时间学生议论开来,“攀爬、匍匐、滚翻、转圈……”,教师则考虑到学校条件和学生对动作的掌握情况,重新进行了场地布置,分别设置了前滚翻、跨越、攀爬(利用皮筋设置水平警戒线),通过自己示范,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接力练习,达到了全面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又是接力性质的游戏,更增加了游戏激烈性和观赏性,对提高练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学生间进行分组竞赛,评出一组接力冠军,同时让他们谈感想,分享胜利成果同时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七.结束部分则安排了身体静拉伸平衡来进行身体放松,结合放松较适合的班得瑞《清晨》乐曲,聆听着清晨鸟叫流水声,“吸气、呼气”,学生们跟着老师伴随着悠扬的韵律进行身体放松,同时让学生及时从课堂上恢复过来,符合身心放松的基本功效。
八、预计效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预计平均心率为:105次/分左右,最高心率为120次/分,出现在第三十五分钟左右,为障碍接力跑练习过程中。练习密度约为60%,运动负荷为中等。心理负荷:中上。主要是由于在完成肩肘倒立动作时心理压力所致。学生对肩肘倒立本身兴趣一般,还带些恐惧心理,但通过教师有效导和学生有效学,课堂进行中学生练习积极性、参与程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能达到预计效果,这既达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又培养学生的团队集体意识。
案例反思:
肩肘倒立教学对象为水平三五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均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内容也能符合团队合作的主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合理,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对借班上课的班级学生不够熟悉,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需要有个适应和了解过程,课堂常规控制尚可,以后应提前进行接触和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更好把握。若想上好课,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和交流至关重要。上课时语言组织和队伍调动待提高,言语随意化情况有待改善,基本功始终是评判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是今后着重将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二、肩肘倒立技术讲解后更重要的是对动作的示范演示,以便学生更好掌握和理解。在本课中举腿绷脚尖做得不是很到位,没有做好基础铺垫,还有如何屈膝团身安全缓冲落地讲解不够明确,对完成整套动作有影响,以后更应关注基础技术环节。教师讲解与学生示范应多方位结合,尤其是保护与帮助环节,一定要强调该环节对完成动作和保护同伴方面重要性,同时示范要到位,确保每一名学生能正确掌握。课堂中应多引导学生们创编出各种方法来更好掌握了肩肘倒立,如用膝盖夹绳解决倒立时分腿的难点,用脚尖触物来提高伸展等技术等等,这样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学习” 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优越性。
三、.开始对本课内容太理想化,有点忽略了细节问题,在突出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发现肩肘倒立练习过程中,小垫子(50X100CM)不够宽,学生练习过程中肘关节往往会压在边缘处,无法保证正常夹肘动作,对完成全套动作有影响,最好采用60X120CM规格的垫子或采用两块小垫子;进行分组练习或障碍跑时,采用带数字标签的标志筒较为适宜,由于地面粘贴了不少标志线或其他标志,对于调动队伍准确性会产生影响,因此采取明显数字标签的标志筒较为合理;若要完成好完整动作或追求课堂完美,一定不能忽略这些小细节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四、对教材更要着重把握,熟悉学生生理特点和掌握技术难易等因素,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案。本课设计思路过于理想化,将教学对象掌握技术状态想象得过于简单,新授课超过65%学生初步掌握技术,况且是肩肘倒立这个教材,在教学对象固定情况下,只有可变的教材辅助内容和手段,因此在以后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安排上的可行性与合理性,那样才能符合教学规律,保证教学效率提高。
“谈‘倒’色变”——课堂教学案例(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