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科学探究的着力点(三)
一节课中有好几个探究活动构成的,哪个活动为重点?哪个为难点?这是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这就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基础。从心理学上讲,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习得要经历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以下三方面可以作为重点展开:
1、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的过程可以作为重点展开。从科学探究的过程目标来看,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习得的方法与技能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久而久之,频繁的探究活动可以不断丰富他们求索未知世界的方法与策略。教科版科学教材在活动的设计上凸显“经历”的价值——探究能力的有梯度的发展,如对比实验的教学,可以在起始单元和课文中作为重点展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公平比赛的经验,在实践中感悟对比实验的一般方法:
●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做这个研究,要改变什么?
●哪几个条件要相同?哪几个条件应该不同?
●改变这个条件,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是对以前经验的一次提炼,其实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提出变量,分析变量,控制变量的过程。这种科学实验的方法也是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在起始课教学中可以作为重点内容给予时间和空间多次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
2、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可以作为重点来展开。
皮亚杰在谈到孩子在构建新的科学知识规律时,认为要学习新的知识,就必须把它与已有的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形成自己对新内容的有意义的理解或者是把它吸收到已有的体系中,或者是将它容纳入一个新的与已有体系相联系的体系里。如在三下科学“了解空气”一课让学生建构“空气占据空间”概念时,学生往往对“占据”一义不理解,在探究活动的“前奏”中,教师有意识地将“抢座位”的游戏引入课中,为什么总有一个人没有座位?因为这些座位被其他人占据了。同理,有的教师用石块放入装满水的杯中,引导学生讨论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得出石块占据了这部分水的位置,才导致水溢出来的事实。这种“迁移”有明显地指向核心概念的作用,学生建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就以此为挂靠点生长并发展起来。
而有的生活经验不能同化科学概念,教师必须着眼于概念转变的策略研究。如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多数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如何引导学生由关注外力作用转移到物体本身的变化上来,引领学生不断发展原有认识,这可以作为整个探究活动的核心内容。这种不平衡导致新平衡的建立,是科学概念学习中经常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3、对已有信息结构化的过程可以作为重点展开。
学生在上课之前的已有知识往往是无结构化的或结构化程度不高,对这些信息结构化同样是有价值的。如五年级科学《是清晨还是黄昏》,很多学生对地球自西向东转已知,但是对与之相关的现象缺乏一个系统整体的思考。因此我引导学生在了解“自西向转”转法的基础上,将“寻找证明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作为重点来处理,一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地球自西向东”与“太阳东升西落”的关系,二是把与之有关的信息统整到地球的自转的认识上来,让学生理解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造成了日月星辰的自东向西移动,造成了东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造成了地球上的“时差”等等,重点落在对多种信息的结构化序列化梳理之中,以“解释”促“理解”,让“知道了”的知识成为“理解了”的知识,让“理解了”的知识成为“能解释”的知识,让多种信息发生联系,形成结构,最终发展学生科学的理解力。
三、一堂课的结点在哪里?
如何把握科学探究的着力点(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